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学校
专注于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为牧野地区想学变频空调维修技术的求学者提供专业的变频空调维修培训课程和充电平台!
主页 > 空调制冷维修 >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

  • 课程介绍

  • 参考资料

  • 2021-03-21 12:35
湖南阳光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常年面向牧野招生!
【推荐】牧野快速学变频空调维修技术,从湖南阳光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开始。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首选湖南阳光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电话:0731-85579057,0731-85569651

【温馨提示】湖南阳光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车站南路红花坡路176号。目前没有在牧野地区设立分校。热忱欢迎牧野的学员来湖南阳光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长沙总校区参加学习!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学校

详情请进入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 已关注: 咨询电话:0731-85579057 微信号:yp941688, yp94168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文章前言:为您提供全面的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的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哪里好,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短期培训班,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地址,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哪里好,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牧野变频空调维修技术培训信息以及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和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最新资讯,湖南阳光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常年面向牧野地区开设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是专业的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学校,常年面向牧野地区招生,热忱欢迎牧野地区的变频空调维修技术求学者来我校学习最专业的变频空调维修技术。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空调维修题库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空调维修题库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空调维修题库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文章内容:

  

【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减速,极重灾区县均为负增长】   2008年县市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情况为:涪城区2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游仙区71.4亿元,增长9.8%;三台104.6亿元,增长10.8%;盐亭46.2亿元,增长9.7%;梓潼34.2亿元,增长9.6%;安县49.2亿元,下降6.3%;江油135.8亿元,下降8.7%;平武13.1亿元,下降24%;北川10.2亿元,下降29.1%。

【县域经济处于一种不平衡发展状态】   绵阳市县域地区县与县之间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平原地区发展较快,丘陵山区发展相对落后。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减速,极重灾区县均为负增长。在7个县(市)中,江油、三台发展较好,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了50%;县域经济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农村经济低位运行】   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农业生产能力遭到破坏,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2008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70.9亿元,增长0.3%,增幅比上年降低6.7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实现104.5亿元,下降1.7%;林业8.9亿元,增长4.5%;畜牧业142.6亿元,增长1.5%;渔业11.8亿元,下降1.5%;农业服务业3.25亿元,增长5.9%。

小春减产,主要农产品增幅回落。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66万公顷,其中粮食播面积43.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2%。全年粮食总产量224.7万吨,增产0.5%,较上年同期回落7.6个百分点。其中大春粮食产量162.8万吨,增长3.2%,较上年回落7.2个百分点;小春粮食产量61.8万吨,减产5.9%,较上年回落8.9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中:小麦产量53.5万吨,减产2.7%;油料作物产量28.6万吨,增产0.9%;稻谷产量93.9万吨,增产1.7%;蔬菜产量164.6万吨,下降0.5%。

畜产品产量增速回落。畜牧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6%。全市共出栏生猪553.6万头,增长0.4%,较上年回落7.3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56.6万吨,增长0.5%,同比回落8.4个百分点;禽蛋产量13.6万吨,增长2.1%,同比回落10.3个百分点;牛奶产量2.5万吨,下降5%,同比回落14.7个百分点。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8.4万吨,下降4.2%,同比回落11.2个百分点。

绿化造林进一步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7%。全年国家无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2.2亿元,完成造林面积1.5万公顷。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3万公顷。全年收获大宗林产品8904吨,比上年减产260吨,其中:油桐籽593吨、棕片748吨、核桃7492吨、生漆71吨。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新增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20个,启动省级示范村11个。新增市级农村专合组织22个,达到228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个,达到220个,实现销售收入169.7亿元,增长16.9%。新增农业机械装备2万余台(套),新建沼气池3.5万口。

【灾后重建规划】    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市9个县市区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由发改(经)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在灾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省发改委编制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的要求,首先先检查它的工作电压,一般来说空调启动后它的电压为223V,启动十分钟后外机噪音增大七八分,那就说明外机的表面有灰尘,有可能是外机没办法散热引起停机,编制各县市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实施规划中主要包括灾区基本情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建目标、恢复重建重点任务(城乡居民住房、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力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恢复)、政策措施和规划实施等部分。《实施规划》完成后,在经各县市区政府审定后报市发改委和省发改委。

  (周一粟)

涪城区

【涪城区概况】   自然条件   2008年,全区幅员597.7平方公里,辖2个乡、12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142个村、104个居民委员会、1110个村民小组、860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13525公顷。有砂、卵石、石材、黏土等非金属矿藏5种。主要河流2条,涪江最大,流经区境39.25公里。主要旅游景点16个。全年造林433公顷,森林面积1526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5.6%。城区年降水量835.5毫米,年平均气温16.8℃,年日照时数1216.8小时。

      年末辖区常住人口73.59万人,比上年增加1.51万人。年末辖区户籍总人口66.64万人,比上年增加0.94万人,增长1.4%,其中农业人口20.81万人,非农业人口45.83万人,城镇化率为69.8%;人口出生率为9.17‰,13、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使用气焊机,人口死亡率为4.75‰;人口自然增长率4.42‰。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3.91万人,女性人口32.7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3.6:100;全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9.51万人,比上年增加0.45万人,占全辖区人口的比重为14.3%。

经济概况   受地震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辖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74.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0.5%,为近5年来的最低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3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60.38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百亿,达到100.73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4.6∶58.3∶37.1调整为4.8∶58.5∶36.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 、65.0%和32.9%。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37636元。

辖区实现财政总收入45.29亿元,增长15.6%,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43亿元,下降9.6%。财政支出迅猛增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9.62亿元,增长96.9%。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2.25亿元,增长51.9%,其中居民储蓄余额226.71亿元,增长32.4%;各项贷款余额229.68亿元,增长16.9%。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在辖区内注册登记的民营经济企业总户数42738户,增长6.7%,其中内资企业39678户;工商注册总资金额408.83亿元,增长8.9%;外商及港澳台企业212 家,注册资金83.88亿元。2008年,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9%,增速比GDP高4.4个百分点,占辖区GDP的53.3%,比重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对GDP 的贡献率达到69.5%。其中,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70.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3%。

      2008年,辖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8%;农业增加值实现 13.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7%。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7727公顷,增加241公顷,增长1.4%;油料种植面积6945公顷,增加584公顷,增长9.2%;蔬菜种植面积9344公顷,增加271公顷,增长3%。全年粮食产量104383吨,增加784吨,增产0.8%。油料总产量17725吨,增长2.7%。蔬菜产量26.18万吨,增长3.9%。出栏生猪48.96万头,增长4.1%;猪肉产量32307吨,增长15%。出栏小家禽1027万只,增长8.4%;禽蛋产量5343吨,增长9.1%。牛奶产量8318吨,下降12.4%。水果产量30460吨,增长4.8%。水产品产量11024吨,增长9.6%。全年完成森林管护面积13488公顷,育苗面积125公顷。全年有效灌溉面积937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5.07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8823吨,增长0.8%;农村用电量18940万千瓦小时。

      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发展,2008年末达到322家,增加14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6.41亿元,增长13.5%。全部工业增加值148.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9%,工业对全区GDP的贡献率为6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7.23亿元(含电力、石油和烟厂数据),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7.59亿元,增长20%;完成新产品产值237.97亿元,增长10.8%,产销率达97.3%。全年产品销售收入529.63亿元,增长11.3%;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79917万元,下降7.9%。

建设环保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46.7 %,增幅比上年提高18.3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6.28亿元,增长27.2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2.89亿元,增长52.7 %;由于灾后农房重建,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急剧增加,达到10.78亿元,增长5倍多。截至2008年末,农村已完成居民住房重建的达200户,重建面积2.11万平方米;已完成加固的8806套,加固面积94.84万平方米。

全年施工项目28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54个;规模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投资完成额78.55亿元 ,增长30.3 %;全年建成投产项目90 个。全年新增固定资产52.01亿元。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建筑企业单位数达11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9.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8.15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36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51.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51.94万平方米,销售额17.32亿元。

着力推进生态区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环保整治专项行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完成,鑫隆养殖场等一批重点企业的环保达标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

交通邮电   随着灾后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农村道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公路通车里程1118公里,等级公路91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21公里;境内铁路通车里程25公里。货物周转量62608万吨公里,增长6.7%;客运周转量254421万人公里。民用航空客运量21.4万人(次),下降7.2%;民用航空货邮运量 5201 吨,比上年增长26.4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4.06亿元,增长15.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3.33 亿元,增长14.1%。邮电主营业务总收入8.78亿元,增长7%,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8.29 亿元,增长4.2%。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0.7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4.4万户,互联网上网用户 14.49万户。

商业旅游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消费观念转变,居民消费欲望进一步增强,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汽车、通讯等消费热点连续升温,城乡居民购买力提高。200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9.89亿元,增长20.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8.29亿元,增长12.3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4.5 %,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私营个体、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的零售额占零售总额的64.1 %,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6 %和16.4 %。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4家。

对外贸易经济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出口总额78060万美元。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实际到位内资123.55亿元。

旅游业受地震影响显著。辖区内全年共接待游客102.18万人(次),同比下降54.7 %;旅游总收入实现15.12亿元,下降54.8%。其中,若必须接通电源进行维修或检测电路,不要解除设备中任何带电的部分,国内旅游收入14.76 亿元,下降54.4 %;旅游外汇收入545.03万美元,下降63.2 %。年末有星级饭店11 户,第二个因素是环境温度太高引起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它的工作环境解决,例如加一个遮栅来避免阳光的直接晒,或者是把空调器放在具有良好风的地方等;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冷凝器太脏了,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697 间。

教文卫体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8年,辖区有小学学校48所,在校学生 5.0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普通中学37 所,在校学生 7.24万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中等职业学校18所,在校学生3.86万人;小学、普通中学、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分别为2643 人、3967人、883人。普通高校8所,全年共招生21790人(含成人教育,下同),在校学生62893人,毕业学生总数13404人,教师2963人。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有区内公共图书馆1所,藏书  43.9万册;表演艺术团1 个,文化馆 个,博物馆、展览馆1个,剧场、影剧院2个。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为 100%。“村村通”工程建设继续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0 万户,拥有数字电视用户15万户,通光纤有线电视信号村通率 100 %。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含诊所等)37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39 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个,妇幼保健机构2 个;年末有卫生技术人员6679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 1747人,注册护师及护士 1831 人,卫生防疫人员108人;各类卫生机构实有床位4267张;医院门诊人次(含卫生院)392万人(次);0~7岁儿童建卡率100%,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100 %。婴儿死亡率3.38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32 ‰;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77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4.55万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辖区内拥有设施比较完备的大型体育场馆2个,学校体育达标率100 %,《全民健身计划》继续推广实施。

社会生活   2008年,城乡从业人员40.65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增长0.7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33万人,增长1.9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3.94万人,增长10.3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2.38万人,下降4.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16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48元,比上年人均增加2185元,增长19.9 %;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14.21万人,比上年增长9.8 %;在岗职工劳动报酬3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 22747元/人,比上年人均增加2503元,增长 12.4 %。农民人均纯收入6193 元,比上年人均增加905元,增长17.1 %。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务工报酬等)收入2053元,比上年增收181元,增长9.6 %;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2478元,人均增收147元,增长6.3 %;农民人均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达640 元,人均增收180元,增长39.2 %;农民人均非生产性收入(租金、利息、地震灾害救灾补助等)1023元,人均增收398元,增长63.7%,其中救灾补助人均达213元。

城乡居民消费出现新变化。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涪城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099元,增长30.1%,其中食品消费支出4678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66元,增长10.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179元,恩格尔系数为 46.7%。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60.63平方米 。市场物价平稳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1个百分点,CPI呈渐趋回落态势。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6%,居住价格上涨3.2%,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5.8%。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7.1%。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参保人数显著增加。2008年,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20.35万人,增加 42031人,增长26%;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 18.86 万人,增长18.4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95013 人,增长15.4 %;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5121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9009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916 人,比上年增加438人;领取农村低保人数 6084 人,比上年增加638人。年末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数266 张;社区服务设施数21处。

【区域经济保持协调、较快发展】   区本级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4.02亿元,增长10.6%。实现工业总产值162.26亿元,增长14.1%;工业增加值49.03亿元,增长1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74亿元,增长20.5%。实现农业总产值21.65亿元,增长8.3%;农业增加值12.20亿元,增长6.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1亿元,增长2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6.28亿元,增长61.6%,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7.68亿元,增长59.2%。完成财政总收入8.13亿元,增长13.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7亿元,下降2.5%。地方财政支出20.78亿元,增长177.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35亿元,增长190%。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5.97亿元,增长18.1%,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43.93亿元,增长21.7%。招商引资到位内资27.55亿元,增长107.6%;到位外资850万美元,下降32.4%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

【三次产业良性发展】   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长虹配套产业园新建标准厂房1.3万平方米,忠丰科技、中物材料、海正科技、蓝天特玻等多家企业签约入驻,长虹配套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显。加快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利尔化学成功上市,三力公司、富临精工等一批企业战略转型取得重大突破。切实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全年共计解决112家企业122个问题,帮助企业落实资金支持467万元,协调担保贷款1.8亿元。商贸流通业持续繁荣,成功引进摩尔玛梅西百货、佳艺美庭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顺利推进“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和“万村千乡”、“社区双进”工程,全年兑现申报补贴589万元,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6家。餐饮娱乐业蓬勃发展,组建餐饮饭店业协会,成功举办第三届乡村旅游节和第五届雪花啤酒节,完成金海岸等餐饮特色街区打造,培育了碧水蓝天、红雨村等一批新的消费热点。房地产业、旅游业摆脱困境,逐步复苏。现代物流、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例调整为5.1∶4.9,蔬菜、生猪、林木等特色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生猪养殖产业链基本形成,2万亩蚕桑基地得到巩固,0.65万亩工业原料林初具规模。新增市级龙头企业5家,组建各类专合经济组织26个,带动发展商品基地125万亩,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财税金融工作运行平稳】   不断加强财源建设,全面落实灾后重建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各项税收近5000万元。努力克服各种减收因素影响,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7亿元。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继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效保障抗震救灾、项目建设、民生工程等重点支出,全年完成财政支出20.78亿元。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和财政评审制度,全面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认真做好救灾资金物资接收、使用监管,确保救灾资金物资及时、有序、规范发放。切实加大专项资金、基金管理力度,确保专账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积极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2.25亿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43亿元。继续完善富诚投资公司经营机制,组建城郊、石塘等9个乡镇投资公司,有效拓展产业园区建设融资渠道,全年新增融资5600万元。富诚担保公司全年为60家企业提供担保1.21亿元。切实加强银政企交流合作,成功举办灾后重建银政企项目推介会,顺利引进浦发银行、都邦财险等银行、保险机构入驻,积极申报中央财政灾后重建贷款贴息规模55.7亿元,金融对灾后重建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区信用联社改革取得圆满成功,3.68亿元央行票据顺利兑付。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年共引进项目207个,预计到位内资56亿元,到位外资3800万美元。外贸出口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支持和鼓励企业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开发新的出口产品,全年实现外贸出口(含代理)1.78亿美元,同比增长54%。

【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   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通村入院道路39.2公里,整治国管主渠道39公里、震损水库33座,新建农村沼气池3000口,实施红层找水打井1888口。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全面完成龙门、关帝“金土地”工程项目,整理土地2.55万亩。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全年流转土地2.3万亩。深入推进新农村人才聚集示范工程,全面落实“一村(居)一大(学生)”制度。加大农村劳务开发、转移力度,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品牌工程,全年培训农民工2.54万人(次),组织劳务输出5.9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88亿元。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95.06%,顺利启动城郊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切实提升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水平,全面实施城郊、新皂、河边等6个农村敬老院新建、改扩建工程。着力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建成农家书屋12个,顺利完成127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程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畜牧兽医和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完成。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区域经济发展,启动城郊、石塘、青义、新皂4个乡镇行政中心迁建工作,顺利完成56个建制村的村庄规划。切实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吴家场镇成功纳入城市供水管网,杨家、玉皇场镇集中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全面完工,丰谷变电站扩容改造、吴家变电站新建工程竣工投用,石洞场镇扩容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新涪环路青义段、金家林段一期和磨秀路建成通车。鼓励和引导农户向城镇、中心村集中,龙门、金峰、磨家、关帝等乡镇结合灾后农房重建,建立集中安置点633个,集聚人口16614人。城中村改造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南河、圣水和沿江社区改造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农户拆迁安置点建设有序实施,燕儿河水库主体工程全面竣工,实现下闸蓄水目标。积极配合市上做好涪江河堤青义段、108国道改扩建、西山北路等项目拆迁安置工作。城市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顺利完成会客厅全年拆迁任务,共计拆迁群众1029户、企业32家。着力推进安置点建设,塘汛友谊村自建安置点已进场建房700余户,板桥嘉来小区统建安置点建设主体工程全面完工,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完成会客厅涪城范围乱搭乱建集中整治工作,依法拆除613户、十余万平方米乱搭乱建房屋,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民生工作强力推进,累计投入6826万元全面完成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八大民生工程”年度目标任务。进一步健全三级惠民帮扶网络,完善惠民帮扶体系,组建10支惠民帮扶流动服务队,开展经常性帮扶活动。区惠民帮扶中心被评为全省模范惠民帮扶中心。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973人,灾后开发公益性岗位3633个。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共征缴各类社会保险基金2.66亿元,顺利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着力完善城乡救助体系,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2530.47万元。全面落实地震灾害补助政策,累计发放临时生活救助金1.5亿元、救济粮6655吨、永久性农房重建补助金1.675 亿元、农村房屋维修加固补助金1.258亿元、农村居民自建过渡安置房补助金2477万元、棉衣棉被1.13万件,切实保障受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成立区慈善总会,不断拓展慈善事业资金物资来源渠道。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灾后恢复重建,合理调整学校校点布局,全面启动实验小学、关帝学校等45所学校的重建工作。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特长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保持领先地位。切实加强校(园)长、教师队伍建设,交流、选拔校(园)长34名,公开招考教师109名。扎实抓好科技、科普和人才工作,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433.5万元,实施科技项目58项,引进各类人才214人。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工作顺利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达到国家传播控制标准。不断提高城乡医疗水平,完成西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0个标准化村卫生站建设,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加大惠民医疗力度,累计为城乡困难群众减免医疗费用193.07万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鑫田粮艺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市级保护项目。

【涪城区地震损失情况】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涪城区15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均不同程度受灾,行政机关、学校、医院、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企业厂房、设备损毁严重,特别是城郊、石塘、青义、龙门等地灾情尤为突出。据统计,全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3.13亿元,是四川29个重灾县之一,列重灾县第十位。

人员伤亡情况:涪城区因地震灾害受灾545465人,死亡60人,失踪26人,受伤2038人,临时安置人口达110101人。

房屋受损情况:房屋倒塌125.46万平方米(农村:92.69万平方米、城市:32.77万平方米);严重受损房屋468.15万平方米,(农村:232.53万平方米、城市:235.62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70亿元。

工矿企业受损情况:地震造成240户工矿企业受损,厂房受损1179785平方米;设备、设施受损4973台(套);直接经济损失22.2亿元。

农牧业受损情况:地震造成36908.6亩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造成61778头牲畜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交通、水利等公共设施受损情况:地震造成干线公路13.586公里,农村公路269.94公里,客运站5个,码头3个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31座水库,7.69公里堤防工程,1214公里灌溉工程渠系,545公里供水工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4.8亿元;45.75公里市政道路,22座城市桥梁损毁,直接经济损失2.0454亿元。

学校受损情况:地震造成88所学校受损,受损面积44.7万平方米,倒塌面积5070平方米,758台(套)教学设施设备受损,直接经济损失5.038亿元。(王  

游仙区

【游仙区概况】   自然条件   全区幅员面积973平方公里, 2008年辖1个经济试验区、2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59个行政村,2208个村民小组,40个居民社区居委会,可耕地面积28443公顷,林地面积14667公顷,主要河流4条。主要旅游景点6个,年降水量1001毫米,年均气温19.1℃,日照1190小时。

人口   2008年底全区总人口51.6万人(不含科学城办事处),其中:非农业人口17.2万人,农业人口34.4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10∶100。辖区出生人口2203人,出生率3‰;死亡人口2401人,死亡率4.4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少数民族23个,共2391人。

经济概况   200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71.4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8%(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3亿元,比上年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3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24.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区属固定资产投资31.6亿元,比上年增长45.38%;财政收入2.56亿元,比上年下降8.91%;财政总支出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377.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8.9亿元,比年初增加193.47%。

农业   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9.09亿元,比上年增长0.13%。粮食总产量23.17万吨,比上年增长0.13%;油菜子总产量2.91万吨,比上年下降3.3%;蔬菜总产量18.41万吨,比上年增长8%;生猪出栏57.45万头,比上年增长1.2%;小家禽出栏1066万只,比上年增长1.1%;蚕茧6008吨,比上年增长2.3%。

工业   2008年,全区辖区内区本级工业总产值现价7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工业完成主营收入5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49%;产销率为93.49%,同比提高3.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797万元,比上年增长100.9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

建设环保   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7.4亿元,比上年增长64.58%;更新改造完成投资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建筑房地产业完成总产值2.32亿元,比上年下降44%;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3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3.1%;房屋竣工面积1.8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1%。实现商品房销售收入0.89亿元,比上年下降30.1%。全年环境保护总投资763.55万元,比上年增长25.1%。

陆路交通   截至2008年底,通车里程1699.3公里,其中干线公路61.6公里,县、乡公路78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189.1公里。有运输车辆1788辆,客运线路29条,交通运输完成增加值5306万元,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31994.33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7661.1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81%。

商业、旅游   2008年,区内消费品零售总额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2%;商业从业人员1.91万人;旅游业年内接待国内外游客59.94万人;比上年下降33.1%;旅游业年收入达4.6亿元,比上年下降49.45%;旅游基础设施投入3995万元,旅游引资0.99亿元。

科技教育   全年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16个,争得科技无偿补助资金597万元,组织8家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项,申请到无偿资助资金160万元;申报绵阳市以上科技计划立项11个,获无偿资金437万元。有普通高中2所,高级职业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初级中学28所,小学76所,幼儿园88个。在校学生49098人,有小学毕业生4561人,初中毕业生4211人,教师309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体卫生   全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站(所)26个,有儿童乐园25处,有老干部活动室26处,有医院(卫生院)38所,有床位2576张,医疗技术人员1497人。

社会生活   2008年,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312人,区内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85.56%。全年支出失业救济金15.02万元。人民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729.34万元,比上年增长18.01%;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85949.94万元,比上年增长13.31%;保险总赔付额达到8103.11万元,保证了赔付兑现。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20908.79元(含中物院),人均住房面积28.71平方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6元,比上年增加854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51.88平方米。

【工业质效并重,发展势头良好】   实施“工业强区”和“项目带动”战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5家,其中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15家。区本级9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0.7亿元,同比增长27.34%。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全年轻工业产值达29.96亿元,增长41.44%。重工业产值达40.7亿元,增长18.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05亿元,增长19.8%。工业企业完成主营收入51.4亿元,增长24.49%,产销率为93.49%,同比提高3.13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扶持经济试验区优势产业做大做好,加快石马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成功创建“四川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年引进项目19个,开工率达94.7%;组织上报东材科技、开元磁材等省、市重点项目18个,上报各类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120个;上报积极财政政策工业和园区建设项目37个;湖山电器、兴事发新型建材等18个重点重建工业项目正集中开工。加快建设财政担保融资体系,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市融投资项目贷款4800万元,游仙区政府被中国企业家协会评定为“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成绩显著的地方政府”。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09亿元,同比增长0.13%(可比价),其中农业产值11.38亿元,增长2.41%。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6.93亿元,同比增长0.12%,增幅比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发展速度位于全市第5位。一是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充分利用绿色产业示范区品牌优势,加大街子农业循环示范园等“一园三带”建设力度。大力发展魏城等地农副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区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3亿元。建成基地55万亩,流转土地面积2.3万亩。争取到国务院扶贫办灾后重建试点贫困村名额2个。7个市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顺利推进。二是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通过外出务工、扩大种养殖规模等途径,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1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5.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56元,比上年增加 853元。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7个乡镇和40个村庄规划;建成通村水泥路88公里,客运站2个;完成红层找水打井3459口,复垦灾毁耕地0.713万;新建农渠43公里,硬化农渠179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7座,整治渠系67处。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主动与各大银行合作,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挂牌成立,支农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08年,全区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8.9亿元、47.1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22亿元、8.4亿元。培植文化旅游业,全区旅游实现总收入4.6亿元。完成100平方公里阳光运动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推出青龙山旅游区、紫阳旅游区等旅游招商项目,累计引资近10亿元;老龙山桃花会、芙蓉汉城美食节品牌效应显现,全区星级农家乐已达80%,芙蓉汉城创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建设有序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快速发展,“家电下乡”活动全面推动,新建“万村千乡”农家店22个,累计达到207个;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汇星超市、嘉兴市场等陆续开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16亿元,同比增长17.82%。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成功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13个,争取资金597万元。建华乡天池村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四下乡”活动经常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获全市特等奖,高中教育获全市一等奖。全力做好灾后校舍维修加固、板房学校建设等工作,全区中小学9月1日实现全面复学复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全区农民参保率达97.1%,居全市第一,全年累计补偿2352万元。重大疾病防控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进一加强,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全年共发放城乡低保金2012万元,完成140户农村贫困户建房任务,五保供养金和高龄老人长寿补贴金按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予以落实。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五险”参保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年征收社保基金1.27亿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切实加强,城镇新增就业3927人,再就业1529人。成功举办“一会两节”。完成刘家等5个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和183个村通有线电视工程。

【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亿元,同比增长45.38%。收集和整理灾后重建项目560项(类),总投资261亿元;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批备案工作,建立灾后重建项目信息库;全区各行业部门争取积极财政政策投资项目七大类312项,累计总投资1133.8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858.6亿元;绵阳会客厅、仙海大道、绵遂高速、惠东商务中心等项目的拆迁安置和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魏城、朝真、职业学院至建华两条通乡公路已完成部分路面面层;红岩电站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街子乡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项目正加快建设;开磁软磁料粉和铁氧体生产线等技改目顺利实施;农来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已完成初步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

【财政工作稳健发展】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 56亿元,同比下降8.91%,D类:家用(商用)制冷空调设备(多联机、家用空调器、商用空调机、冰箱、冷柜、制冰机和热泵热水器等),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65亿元,同比增长426.01%;财政总支出完成22.17亿元,同比增长386.81%。部门预算改革继续深化,建立健全单位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全面加强资金筹集、统管、监督,有力保障了地震灾后应急抢险和重建工作顺利开展;着力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全年采购金额1705万元,比采购预算节约282万元。

【对外开放成效明显】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一大批项目正紧密联系跟踪。东林500千伏变电站、东材8000吨聚酯薄膜、湖山电器等重点招商项目顺利推进。全年共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52个,协议引资17.72亿元,到位资金23.09亿元,同比增长79.83%

【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大跨越】   截至12月,底共筹措资金2.04亿元切实解决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畜牧、水利体制改革,彻底解决茧丝绸公司、二轻企业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剩余债务2910万元,筹集资金933万元全面完成农村合作基金会个人股金兑付。全年未发生较大事故,实现工矿企业、水上交通、火灾三个行业事故“零增长”的总体目标。游仙区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继续保持进京非正常上访“零登记”目标,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单位”,信访工作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游仙区地震损失情况】   汶川特大地震使游仙区大量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工商企业等遭受严重的破坏。全区直接经济损失182.4亿元,是四川29个重灾县之一,列重灾县第七位。

人员伤亡情况:受灾人数达45万,其中死亡85人,受伤482人,临时安置382262人。

房屋损毁情况:农村倒塌房屋29381户455.4万平方米,受影响人口76000人;严重受损农户52693户802.7万平方米,受影响人口138500人,直接经济损失945077万元。城镇倒毁房屋67万平方米,严重损毁413.7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389500万元。

农业受损情况:粮食作物受损5.4万亩、经济作物受损4.3万亩、牲畜死亡77578头(只)。受损耕地4582亩,农田基础设施及农作物经济损失53000万元。

工业受损情况:233家工业企业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176万元,间接损失32357万元。全区95户规模以上企业中有84户企业受灾,损失金额34944万元。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受损情况:受损农村公路369公里、干线公路25公里、桥梁4座、客运渡口7个;损毁养护设施12台(套)、业务用房1943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7050万元。全区106座水库不同程度受损(溃坝危险5座、高危39座、次高危62座),受损渠系120公里,小型提水工程539处,山坪塘堰3978口,堤防45000米,直接经济损失73686万元。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损毁289处,经济损失24279万元。

社会公共事业受损情况:全区49所公办学校全部受损,受损严重的47所,占96%,受损校舍共计341395平方米,其中倒塌51000平方米,11、移动设备时,不要倾斜,危房226770平方米。学校仪器设备受损38850台(件、套),图书毁损45772册,损毁体育场136382平方米,附属设施96处。教育系统经济损失73000万元。卫生系统经济损失37000万元,全区22个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直属卫生医疗机构和村卫生站共受损263个,损毁房屋16.2万平方米。其他:计生系统受损2694万元;民政系统损失2467万元;文化系统损失4023万元;体育设施损失47万元;旅游系统损失45623万元;广电系统受损2927万元;环保系统损失2703万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损失33247万元。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效明显】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全区受灾人数达45万,直接经济损失118亿元,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1个重灾县的第17位。游仙区全力抢救被困群众和伤员,保证了区内482名受伤群众和从北川等极重灾区转移来的103名伤病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发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42.5万元、临时生活救助金2.01亿元、后续临时生活救助金1878.82万元;发放救助粮9700吨,方便食品5万余件,帐篷1.4万顶,彩条布4775卷。全区共搭建农村过渡安置房40020套,发放补助款8004万元 ;加固农房63313户,拨付加固资金9820万元;共修建10137套20.27万平方米活动板房,供受灾卫生院、学校使用及安置受灾居民。先后派出民兵预备役部队620人、公安消防队员21人、机关干部和医务工作者31人赴北川等极重灾区执行抢险任务;接收安置北川、平武、安县等极重灾区受灾群众1467人;组织干部群众为极重灾区人民募捐现金100余万元、衣物5万余件。在唐家山堰塞湖仅1/3溃坝游仙区就需转移安置群众8万余人的情况下,全区设立40余个疏散转移群众安置点,及时组织引导群众科学、有序转移,实现了避险零伤亡目标。重点做好群众临时安置点的食品卫生安全和疫情监测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在灾后经济社会恢复重建工作中突出社会事业、城市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五个重点”,认真抓好项目储备、编制、申报、引进和开工“五个环节”。高规格完成全区“1+10”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和项目库建设,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项目总投资164.37亿元。纳入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除城乡住房项目)项目616项,总投资82.57亿元。重点抓好魏城、街子等示范镇(乡)及柏林镇洛水村、忠兴镇明月村等示范村农房重建。组织工匠培训1200余人,组建农房质量监管队伍12个。组织震损砖厂复产36家,新建砖厂16家。统一规划采砂场5处246亩,开辟农房重建建材运输“绿色通道”。建立灾后重建建材特供机制,协调信用社发放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贷款1.28亿元,发放农房重建补助资金4.32亿元。全区已动工修建33591户,完工入住29293户。对106座震损水库进行排危整治,填补道路155公里,新建通乡公路20公里。排查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及时对通信、供水、供气、供电、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进行抢修,确保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积极争取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项目,已启动重建项目87项,累计总投资30.6亿元。争取中国红十字总会等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援建投资7183万元,向省、市申报并初步确定教育、卫生等港澳援建的重点项目共13项3.07亿元,目前已落实3个项目8323万元;争取非国家(外国银行贷款)对口支援重灾县的先期启动项目30余项,总投资近7亿元;达州市援建7个重点项目已到位资金2130万元。

(赵俊良)

江油市

【江油市概况】   自然条件   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区和剑阁县,南接梓潼县和绵阳市游仙区、涪城区,西界安县、北川县,北连平武县、青川县。江油市人民政府驻地中坝镇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东经104°44',南距绵阳市区35公里,西南距省会城市成都156公里。境内主要河流涪江全长670公里,其主要支流5条。涪江在江油市境内全长62.3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163立方米每秒。全市幅员2719.3平方公里。按地貌主要类型分,平坝占8.6%,丘陵占49%,山区占42.4%。2008年辖40个镇(乡)、477 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08万公顷。矿藏20余种。旅游景区30多个,其中国家级AAAA级景区1个。窦山云岩寺和重华老君山古硝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森林覆盖率47.8%。

  口 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8.28万人,增加4214人,其中农业人口63.56万人,非农业人口24.72万人;男性人口45.24万人,女性人口43.0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100。人口自然增长率1.8‰。年末常住人口8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19万人,农村人口46.01万人,城镇化率为46%,比20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

经济综述 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9.69亿元,下降9.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亿元,下降18.8%。财政总支出62.78亿元,增长35.3%。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103.96亿元,增长13%;各项贷款余额38.35亿元,增长4.3倍。地区生产总值135.79亿元,可比下降8.7%,增幅较2007年回落24.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下降6.1%;第二产业增加值61.87亿元,下降14.8%;第三产业增加值51.54亿元,下降1.3%。三次产业对GDP下降的影响分别为9.8%、84.9%和5.3%,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为16.545.637.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4.5亿元,增长31.6%。

   业 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31亿元,可比下降6.5%。其中:农业产值16.22亿元,下降4.3%;牧业产值20.09亿元,下降9.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87亿元,下降4.9%。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8万公顷,减少634公顷,下降1.2%。其中:小麦面积1.41万公顷,下降0.1%;水稻2.16万公顷,下降1.8%;玉米0.88万公顷,增长7.8%。油料面积1.58万公顷,增长7%(其中:油菜子1.47万公顷,增长8.3%)。蔬菜面积(含菜用瓜)1.21万公顷,增长1%。 全年粮食总产量30.01万吨,减产2.4%。其中:小麦6.5万吨,减产7.6%;水稻16.29万吨,增产0.3%;玉米4.37万吨,增产5.5%。油料 3.54万吨,下降5.7%。蔬菜瓜果33.07万吨,下降5.3%。水果3.44万吨,下降1.2%。全年出栏生猪59.53万头,下降15.6%;年末生猪存栏46.69万头,下降11.1%,其中仔猪存栏21.83万头,下降0.8%。出售和自宰小家禽1243.23万只,下降8.2%;禽蛋产量1.73万吨,下降9.8%。肉类总产量7.00万吨,下降14.1%。其中:猪肉产量4.21万吨,下降13.8%;禽肉产量2.1万吨,下降8.1%。水产品产量1.29万吨,增长5.7%。全年完成公益林建设84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0公顷,封山育林667公顷),义务植树164万标准株。全市森林面积(有林地)12.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8%(区划新调整)。全年木材采伐量71636立方米,增长57.73%;竹材采伐1400吨,增长16.67%。收获大宗林产品:棕片95吨,依据认证企业的经营范围,企业资质认证划分为A、B、C、D四类,核桃1300吨,板栗510吨。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58亿元,新建大口井255口,村镇供水工程14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4处),整治、加固病险水库27座。有效灌面36.96千公顷,新增节水灌面1.13千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1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3.95万千瓦,增长8%;农村用电量14046万千瓦小时,增长11%。全年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全市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1个,新增绵阳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绵阳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到25个;全年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66亿元,增长10.7%。新发展农村专合组织5个,全市专合组织总数达到116个。新培育各类农村大户431户,总数达到1256户。

工业建筑业 受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企业损失惨重,工业经济跌入低谷。2008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户,净增12户,达到151户,实现总产值111.22亿元,下降13.8%,同比回落49.7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43.38亿元,下降20%,同比回落49.3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6%,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全市亿元企业18户,共完成总产值72.28亿元,下降22.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5%。市属以上工业企业回落加剧,市本级增速放慢。2008年6户市属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53.36亿元,下降29.2%,同比回落44.8个百分点;145户市本级企业实现总产值57.86亿元,增长7.8%,同比回落46.8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下降。2008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布产量增长0.1%以外,其余全部下降。水泥下降41.6%,发电量下降32.5%,纱下降32.1%,粗钢下降28.8%,酱油下降13.9%,钢材下降11.9%。支柱产业总体下滑。2008年,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1.34亿元,同比下降15.2%,回落45.4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化工和冶金工业同比分别下降52.5%、26.3%和8.3%,随着灾后重建的加快,建材、机械和食品工业年底恢复增长,同比分别增长5.8%、1.2%和10.8%。工业效益明显下降。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亏损企业25户,亏损面16.6%,亏损企业亏损额6.04亿元,同比增长2.6倍;受攀长钢巨额亏损的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年亏损9994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91亿元,下降65.1%。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市56个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85亿元,增长18.6%。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7.78亿元,安装工程产值2.86亿元;竣工产值13.10亿元。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79亿元,下降2.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8.65万平方米,增长2.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4.4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6.19万平方米。

城建公用事业 2008年,维修变频空调,应先弄清电路工作原理及各元件正常参数,要记下各关键元件正常工作数据,出现故障后,通测量,对比,便能比较快地找出故障并给予排除,全市共投资 1.2亿元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24.0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0.98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2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2%,建成区绿地率29.4%。2008年末市区有公交营运汽车117辆,运营线路总长度226公里,客运量达到2354万人(次);出租汽车196 辆。公共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9万吨/日,供水总量达到1628万吨,其中生活用水量 554万吨。

交通邮电 200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68.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01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535万吨,货运周转量15345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1240万人,客运周转量28250万人公里。2008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3.13亿元,下降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15.98万户,下降27.7%。住宅电话中市话用户4.97万户,下降21.1%;农话用户5.94万户,下降19.3%。移动电话用户56.58万户,增长47.8%。国际互联网用户13.39万户(含手机上网用户)。

商贸旅游 消费品市场低迷。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7亿元,下降6.1%。按销售所在地分,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20.9亿元,下降5.9%;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4.67亿元,下降6.4%。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67亿元,增长18.6%;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1.96亿元,下降5.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18亿元,下降16.3%。旅游业大幅下滑。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3亿元,下降58.3%。接待国内外游客122.8万人(次),下降66.6%。

科技教育 2008年,创建省级科普示范企业1个、绵阳市科普示范企业1个;绵阳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1所,江油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1所;创建江油市级科普示范基地2个。2008年全年申报科技项目 4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7项,获得立项14项;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上用于支持科技城建设的资金 244万元。全年申请专利 18件,其中发明 5件。2008年末全市有幼儿园74所,在园幼儿1.29万人;小学81所,在校学生4.27万人,专任教师287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100%,小学升初中比例达到96.85%。普通中学28所,在校学生4.42万人,专任教师2460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0.91万人。2008年高考本科硬上线2418人(不含艺体飞),有5人考入清华、北大,创历史最好水平。2008年,免除义务教育阶段7.26万名学生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制贫困学生1.57万人生活费 1254万元;及时划拨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2518万元。

文体卫生 2008年末,全市有剧场1个,公园3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4万余册,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文物藏品4880件。全市有乡镇广播站36个,广播覆盖率96.9%,电视覆盖率95.4%。2008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群众达到59.61万人,参合率达到94.1%。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61个,床位3430张,卫生技术人员2810人,其中:医师985人,注册护士891人。2008年,制定了《江油市灾后学校体育艺术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开展武术、跆拳道、篮球等中小学系列赛事活动;举行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启动仪式;组队参加“北京奥运圣火绵阳市展示活动”。全年共举办迎春环城赛、第二届“天龙杯”中国象棋比赛、“爱家庭、迎奥运”家庭趣味运动会、网球、门球和信鸽等全市性运动会31次。

社会生活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4元,增加354元,增长3.4%。其中人均工资收入8231元,增长5%。人均消费支出8698元,增长16.8%,其中用于食品、衣着和居住类的费用支出分别增长20.7%、10.4%和19.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5.5%。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69元,增加520元,增长12%。其中:工资性收入1358元,增加22元,增长1.6%;家庭经营收入2321元,减少441元,下降16%;财产性收入90元,下降0.6%;转移性收入1100元,增加940元,增长5.9倍。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72元,增长15.5%。其中:居住支出增长53%,食品支出增长5.6%,医疗保健支出增长35.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2%。2008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84万人,增长0.2%。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36亿元,增长9.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1970元,增长9.9%。2008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3.5万人(含退休);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9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1.82万人(不含退休);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居民8.0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5.6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1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7317人。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岗位676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58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再就业免费培训 2510人;办理下岗人员再就业优惠证 2989个。2008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30家,床位1467张;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180张,收养人数170人。城镇有7720户、1445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18039户、2951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城乡医疗救助16923人(次),救助资金329.8万元。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及时兑现优抚对象经费1868.4万元,下拨各类救灾支出资金9.13亿元。

【江油市地震损失情况】   2008年,是江油发展历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720”、“924”两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汶川特大地震给江油市造成巨大损失,全市死亡394人、失踪43人、受伤19278人。巴蜀江电、攀长钢、拉法基双马等大中型企业遭受重创。全市工业企业受灾5000余户,毁损设备、设施4.4万台(套),146个规模工业企业全部瘫痪,工业经济直接损失达80亿元以上,44个投资千万以上的重大在建项目被迫搁浅。农作物受损面积12.7万亩,死亡大牲畜36万头,家禽、兔219万只。旅游景区、宾馆饭店、超市商店大面积损毁。全市农村房屋倒塌、拉裂、危房面积3040万平方米,影响家庭19.9万户、59.7万人;城镇居民住宅房屋倒塌、拉裂、危房面积达931万平方米,影响家庭9.25万户、25.8万人。全市水、电、气、广播电视、通讯中断,700余公里道路、255座桥梁、187座水库大坝震损,258所学校、400多个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毁损,150余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倒塌、拉裂、危房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全市因灾经济损失达592亿元,人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灾难发生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绵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大力支援下,在河南省、北京市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下,江油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实现了灾后恢复重建的良好开端。经济建设克服多重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困难和影响,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走在了重灾县(市、区)的前列。中共江油市委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震前经济较快增长】   2008年1至4月,不建议用户常常使用旧式空调等空调维修,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清洁成本,全市围绕建四川一流经济强市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项目带动,开工建设上千万元项目63 个,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市域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36.63亿元(一季度),同比增长13.5%;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户,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54.29亿元,同比增长42.6%;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7.92亿元,同比增长25.9%;财政总收入(全口径) 实现4.21亿元,同比增长26.5%;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1.86亿元,同比增长59.8%;农业总产值实现8.95亿元(一季度),同比增长7.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1489元(一季度),同比增加215元,增长16.9%;旅游总收入实现4.94亿元,同比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54亿元,同比增长21.2%;引进投资项目34个,到位资金16.29亿元,同比增长123.8%。

【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江油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克服通信、电力、供水设施全面中断等困难,带领87万人民奋起自救,积极展开抗震救灾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一、争分夺秒抢救受灾群众。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全市被困群众得到及时救援、受伤群众得到最大程度救治。组织部队官兵、各级干部和突击队员以最快的速度救援被困群众。24小时内从废墟中救出1585人,累计从废墟中救出1704人。在“黄金72小时”内,实现医疗救援全覆盖,境内医疗机构累计救治伤员达58269人(次)。二、迅速恢复群众生活秩序。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民生后发展,妥善安置受灾群众70余万人,其中外来受灾群众2.6万余人。组织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和干部群众昼夜奋战, 解决群众基本生活条件。震后次日凌晨城区部分地段实现低压供水,震后5天城区广电网络暂时恢复,震后6天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主管网和通信基本恢复,震后10天通往各乡镇的公路全线打通,为救援和重建创造了条件。迅速组织力量设置群众安置点1500余个,搭建简易防震棚4.1万平方米;发放各类帐篷11.9万顶、篷布1.6万件(捆、包);积极做好北京市、河南省为江油市搭建活动板房配套服务工作,搭建活动板房4.9万套,建成6500套农村临时过渡房,7月底完成临时过渡安置目标,使受灾群众过上正常家庭生活。严格兑现补助政策,发放救助金6.69亿元、粮食3.14万吨。发放后续临时生活救助金(第一批)2120万元。救助“三孤”对象2173人,发放救助金325.5万元。三、全面覆盖搞好卫生防疫。坚持早预防、早部署,专群结合,不留死角,卫生防疫实现全覆盖。向群众发放卫生防疫宣传资料90余万份,出动防疫人员20余万人(次),防疫车辆 2.1万台(次),公共场所消毒防疫面积达1.59亿平方米。对群众安置点、餐饮店、学校和供水单位等进行无缝隙卫生监督。应急接种甲肝疫苗4.1万人份、乙脑疫苗1.9万人份;流感疫苗群体接种22.4万人份,接种率分别达到97%、93%、97.8%。分梯次设立防疫消毒点,杜绝输入性疫情发生。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形成全民防疫的良好局面。全面开展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和畜牧防疫,累计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近259万(头)只,圈舍消毒1275万平方米,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四、缜密部署严防次生灾害。精心组织唐家山堰塞湖溃坝区4.7万名群众安全有序转移,实现零伤亡目标。对157处地质灾害点落实群测群防措施。妥善处置震损房屋,排除影响公共安全的险情、危情299处。积极应对“720”内涝,投入4107万元,一个月内完成板房区的管网水系改造,让老百姓放心入住。“924”特大洪灾发生之后,紧急转移安置3.6万余名群众,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全力以赴维护社会稳定。针对震后通讯、电力、广播电视等瞬间中断的情况,立即投入15辆宣传车分赴城乡,安抚群众;组织公安干警分赴商店、银行、学校、医院、社区等重要部门和地方维持秩序,抢救伤员,疏散被困群众;加强治安管理,严厉打击趁机盗窃、抢劫、哄抢救灾物资及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违法犯罪活动;第一时间由政府接管重要物资和日用品供应,严防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确保各种商品的平价充足供应。加强受灾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依据认证企业的经营范围,企业资质认证划分为A、B、C、D四类,对遇难家属特别是遇难学生家属实行“一对一”抚慰,发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600余万元。深入开展市级领导大接访活动,共接待来访群众2133批7646人(次),现场解决问题1529件,切实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市财政投入1.5亿元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灾后产生的新矛盾,确保了非常时期社会秩序的稳定,实现奥运会、残奥会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活动期间进京非正常上访“零登记”。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较2007年均有大幅下降。加强对救灾物资资金的监管,确保廉洁阳光救灾。全市社会秩序井然,没有发生影响稳定的恶性事件。

【灾后恢复重建稳步推进】    一、科学编制上报灾后重建包括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市场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产业重建、防灾减灾、生态修复、精神家园10类概算投资规模为573亿元的灾后重建项目2479个,全部纳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下达灾后重建资金32.84亿元,是绵阳规划最早、最全面,争取项目、资金最多的县(市)。二、三次产业恢复迅速。工业经济逐步复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用于支持企业恢复生产各类资金达1.51亿元。协调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近1亿元,争取企业重建资金1155万元、减免退税8000万元。攀长钢、川矿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迅速恢复生产,规模工业开工复产136户,占规模企业总户数的92%,企业产能恢复至灾前的70%;工业企业开工复产4800余户,复产率达到97.1%,产能恢复至灾前的72%。龙凤电站、上海国大等6个投资上亿元项目先后复工开工;翠微建材、丰威特钢、长翔特钢精密铸造生产线、地大玻纤无碱玻璃球等48个投资上千万的工业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工业园区扩区工作进展顺利,机械产业园一期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交付使用,二期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坚持恢复重建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实施攀长钢、巴蜀江电、浙江红狮、金昌纺织等企业重建技改升级。全年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6%,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农业恢复重建进度加快。坚持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农村重建进度加快。加快推进绵江产业带恢复重建,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500余亩、中药材基地700余亩、设施农业2000余亩,农业产业分区更加集中,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明显。青莲果蔬气调库、鸿飞种业等23家市级龙头企业先后复产,产能恢复至灾前90%。应急整治全市187座震损水库,修复震损水利工程近2万处,整治堤防50公里、渠系293公里,抢通保通乡道119公里、村道402公里。帮助指导群众抢种抢收,补种改种,空调维修方法,1. 工作时整机自动停机,空调在工作时会突然停机但马上开机又能正常运转,出现这种情况首先用万用表测量它的电压,如果电压测量正常在试机的同时还会出现停机的话说明主板是正常的,粮油生产在大灾之年取得丰收。建立市级储备粮8000吨,粮食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粮食银行”6个,免费代农储粮4500余吨,农户灾后储粮难题得到妥善化解。落实粮食直补653万元、良种补贴1040万元、新繁母猪补贴845万元、农资综合补贴3461万元、农机补贴476万元、退耕还林补贴1614万元,筹集政策性农业保险费1182万元。服务业全面复苏。坚持把保障供给作为服务业恢复发展的重点,三产全面复苏。超市、商业网点、宾馆、餐饮等服务能力迅速恢复。启动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项目,专业化、现代化物流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工程继续深入开展,新建农家店161家,农村商贸市场逐步扩大。精心实施李白文化体系的恢复重建,投入4000余万元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和提升改造,李白故居、窦山、佛爷洞等景区相继恢复接待游客。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全面展开。加强房地产业管理服务,引导房地产业恢复发展。三、社会事业重建加快。顺利组织高考、中考,高考、中考成绩名列绵阳市前茅。学校重建加快推进,全市学校9月1日如期全面复课,复课复学走在全省重灾市县前列。完成校舍维修加固73所25万平方米;实施校舍重建33所9.2万余平方米。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468个医疗卫生机构重建、维修加固相继开工;妥善处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地震伤残人员康复服务工作有效开展。大力实施就业援助,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和因灾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开发中短期公益岗位近5500个,有效缓解灾后就业难问题。克服地震影响,“八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财政累计用于八项民生工程资金达1.42亿元,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3.1万人;新建150套经济适用房、为3000户城市最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租赁补贴20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13%,补偿参合农民资金3968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76万人;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25万人,有效改善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四、住房重建维修推进有力。安排财政资金2000万元作为农房重建贷款担保资金,突出困难群众和雁门山区两个重点,实行建材特供机制,派驻工作组等措施,全力推进灾后农房重建。已建成75818户,占应建100811户的75.21%,走在绵阳各县(市、区)前列。积极筹措拨付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资金8.13亿元,年内维修加固城乡居民住房10.6万套,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居房4070套。五、安全越冬基本实现。按照“不让一个受灾群众挨饿受冻”的要求,积极通过对口援建、社会捐助、财政采购等方式筹集越冬物资,累计发放棉衣13万件、棉被(电热毯)15万床、过冬口粮3万余吨,储备价值500万元应急生活必需物资,保群众过冬住房、御寒衣被、冬春口粮和卫生防疫。在雁门等高寒山区乡镇设立物资储备库、储备点40余个,保障高寒山区群众不少于2个月的正常供应,受灾困难群众安全越冬,欢乐过年的目标基本实现。六、项目重建启动迅速。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认真贯彻国家拉动内需政策,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统筹推进灾后“十大重建工程”。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开工建设投资上亿元的项目6个,上千万元的项目131个。攀长钢50万吨棒材、1万吨钛材、上海国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3个省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龙凤水电站、涪江三桥等9个绵阳市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鑫源型钢导电轨、川矿集团筒体车间等93个市本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完成1.1万亩灾后重建城镇及独立选址项目的土地征收报件工作。七、河南省对口援建工作扎实有效。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支援江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来抓,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郭庚茂等省、市领导带着9800万中原人民的深厚情谊,多次亲临江油视察指导。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援建市的大力帮助和援建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河南援建江油市总投资11.33亿元的193个项目和175个乡镇民生项目加快推进。“十件实事”、“八项工程”和175个乡镇打捆项目进展顺利,开工项目22个,完成投资7.15亿元。第二批援建项目初步确定。大量援建工程技术人员、医务人员和干部帮助江油市搞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924”洪灾发生后,河南省为江油市捐赠了大量救灾物资和资金,使受灾群众渡过难关、安全越冬。八、大力开展灾后招商工作。积极组织参加“四川省灾后重建(河南)投资说明会”、四川省中小企业灾后重建项目推介会、四川省抗震救灾致谢及项目推介会、第九届西部博览会、绵阳市灾后重建项目推介会,促成江油―河南工业园、一拖集团、永煤集团等10个重大项目签署意向协议。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形式多样,成功举办江油―温州、台州、宁波等投资推介会,邀请10批300名客商到江油考察,成功引进深圳南玻等20个项目。全年共引进投资项目136个,其中上千万项目37个,到位内资31.7亿元,到位外资2280万美元。积极争取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援助资金和物资2.19亿元(含项目援建资金)。

【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   200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到江油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特别是11月16~17日,温家宝总理亲临江油视察指导,出席江油党员干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给江油人民带来亲切关怀。在中央联络指导小组的精心指导和省委、绵阳市委的领导下,中共江油市委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绵阳市委的精神,组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市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精心组织全市1386个基层党组织、3.5万多名党员参加。江油市的主要做法是:一是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市委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深刻分析判断江油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的特殊形势和任务,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反复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案,鲜明提出了“加快推进科学重建、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的活动主题,明确“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灾后重建见成效”的总体要求。二是强化理论学习,明确科学重建方向。着力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着重抓好理论学习,并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着力提高对中央和省市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举措的认识,坚定加快恢复重建的信心和决心。结合灾区重建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工作实际,采取灵活的方式组织学习。同时,还通过编印简明读本、编发手机短信、编排文艺作品,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分层面开展思想大讨论活动,开设了电视“专题访谈”栏目,开辟网络专题论坛,开展征文活动。三是开门开放搞活动,凝聚恢复重建力量。市委组织深入开展“千方百计问民情、千方百计解民忧”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走访群众20多万人。在活动中,市委共征求意见建议5000多条。分析检查邀请群众参与,市委常委班子和市政府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分别在市、乡镇(部门)、村(社区)三个层面进行评议,参评人数达到10万人。四是坚持边学边改,破解恢复重建难题。实行上下联运整改,对涉及面广、单靠一个部门单位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建立了三级协调配合、综合处理的联动整改工作机制,统筹力量全力解决。实行分类承诺整改,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门别类地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时限要求,做到整改内容、目标、措施、时限和责任“五明确”。实行挂牌销号整改,抓住既事关灾后重建又关系民生改善的突出问题,每月对各乡镇各部门问题整改情况通报一次,整改一件消除一件。五是健全制度机制,增添恢复重建动力。市委着眼于“两个加快推进”,建立健全了一批制度规定,为加快推进恢复重建提供动力和保障。针对地震灾害中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农村家庭比较多的实际,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帮村、党员帮户”的帮扶制度。按照加快恢复重建步伐的要求,健全重大重建项目领导联系、督办检查、行政问责等制度。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江油市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保障大局的措施更加有力。(谢小东)

三台县

【三台县概况】   2008年,全县面积26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173公顷,森林覆盖率30.8 。辖41镇22乡、935个村、100个社区居委会。年末总人口1473553人。其中,农业人口1281915人,非农业人口191638人;当年出生16692人,人口出生率11.3‰,死亡8727人,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5.4‰,计划生育率90.4%。县城城区规划面积24.6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6平方公里。全县生产总值104.5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75 亿元,增7.0%;第二产业增加值30.09 亿元,增15.4%;第三产业增加值32.74亿元,增11.4%。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39.9∶28.8∶31.3。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54.43亿元,增15.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39亿元,增22.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29亿元,增57.1 %。财政总收入(全口径)4.03亿元,增21.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2亿元,增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7.27亿元,增269.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38元,增18.4%;农民人均纯收入4727元,增18.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97亿元,比年初增56.7%;各项贷款余额38.03亿元,比年初增22.5 %。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1700万元。

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612人。普通中学在校生8.54万人,减0.01%;小学在校生9.56万人,减7.3 %。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 1个,体育场馆2个;卫生机构67个,病床位1956张,卫生技术人员1624人。

工业经济   2008年,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净增11户,达到9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0.56亿元,增加值14.6亿元,分别增长30.2%、18.6%。纺织丝绸、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33.82亿元,增长25.6%,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3.3%。三档40户重点企业,实现产值36.1亿元,增长30.8%。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4户。全县完成更新改造投资6.27亿元,增长14.3%。固锐公司等4户企业获省创新型企业称号,佳联印染等6户企业获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启动青东坝工业集中区建设,三台工业园区、芦溪工业集中发展区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9.53亿元和4.15亿元,增长35%和97%。

新农村建设   突出县域特色农业规模经营,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71.59亿元,增长(可比价)9.1%。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粮食总产量77.17万吨,出栏生猪189.16万头、小家禽1850.39万只,羊、兔242.44万只,产茧1750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崭山米枣、涪城麦冬分别实现产值6000万元、9300万元,水果、蔬菜、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6.19万吨、40万吨、1.76万吨。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3.1万亩,干果基地面积达到6万亩。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户,其中省市级28户;市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5个,其中省市级43个。农村专业大户2457户。25个村被列入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试点”,3个村被列为省级重点推进村。培训农民工4.75万人(次),劳务输出36.1万人,其中组织化输出17.3万人;劳务创收25.8亿元。

第三产业   编制完成《三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县星级饭店5个,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49个。乡村旅游、“黄金周”等节假日旅游市场活跃,年内旅游接待人数达218.83万人(次),增长18.9%,实现旅游总收入5.4亿元。以梓州国际商业中心和传统商贸核心圈为重点的城市黄金商业中心初具雏形。“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标准农家店37个,总数达255个;“家电下乡”备案网点130个,农民享受国家补贴320万元。

认真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政策,为25户企业、11户个体工商户担保贷款3216.3万元。全县注册个体工商户17123户,注册民营企业1261户。实现民营工业增加值15.79亿元,增长17.7%。民营企业上缴税金2.37亿元,占入库税金的82%。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县以外内资项目61个。协议引资33.6亿元,到位资金24.8亿元,分别增长134%、74.6%;到位外资700万美元,增长24.3%。

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基本建设投资8.34亿元,8个市重点项目、41个县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68亿元、10.3亿元。梓州公园二期、县城主要街道等改造、城区防洪堤、城市污水处理厂、西城区开发、梓州国际公寓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及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吴家渡电站3台机组并网发电。绵(阳)遂(宁)高速望水垭互通立交至三台马家桥连接线工程(含新渡口大桥)完成投资5055万元。新建和改建通乡公路70.7公里、通村公路367.99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14个、招呼站144个,实施安保工程5公里。修复机电提灌站76处,新建25处,完成1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渠道141公里、防渗178公里,更新改造小型水源工程1113处,新增有效灌面0.89万亩,发展节水灌面1.83万亩。“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46平方公里。

民生工程   全年投入“八大民生工程”资金5.99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7074万元,141项民生工程任务全面完成。惠民帮扶工作受到全省表彰,民生工作连续两年全市考核第一。农村6562户、1.37万名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困,为农村特困无(危)房户建房290户。1.96万余名移民享受后扶政策。“红层找水”打井8000口,农村1.9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建沼气池11360口。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基本化解“普九”债务。实施城乡医疗救助9735人(次),支付医疗救助金709.6万元。新增就业5479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243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68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参保18万人次,征收社保基金2.2亿元。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运行。农村五保、 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县纳入农村低保2.37万户、4.97万人。新建省级农村敬老院9所。1800余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保障。

社会事业   高考本科文考上线4162人、硬上线率53%。电影放映在全市率先实现数字化。“潼川豆豉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展顺利。完成46个镇乡卫生院国债项目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18万人、参合率94.7%,报销费用7325万元。应急筛查“三鹿奶粉事件”婴幼儿1.44万名,免费治疗患病婴幼儿169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有线电视用户达26.2万户。征收社会抚养费1.21亿元,计生奖励、奖扶11.69万人、698.65万元;完成318个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年内先后荣获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金融生态县”、 “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 “四川省绿化模范县”、 “四川省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县”等多项殊荣。

【三台县地震损失情况】   全县灾情经市初步审定:全县63 个镇乡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142.7 万人,其中死亡43 人,受伤887 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95.35 亿元。其中:

一、住房及城镇公共设施。全县民房共损毁2868.79 万平方米,损失235.5 亿元。其中:损毁严重居民房269.41 万平方米,损失37.95 亿元;损毁严重农房2599.38 万平方米,损失197.55 亿元;全县城市排水、电、气设施,城镇垃圾处理及公共交通、城市绿化及照明、公园等市政设施损失7.73 亿元。

二、基础设施。全县交通、能源、水利等各类基础设施受灾损失达14.53亿元。其中:公路、桥梁、城乡汽车客运站等交通基础设施1.88 亿元;通讯设施0.15亿元;电站受损1.36 亿元;水库、堤防工程、供水工程管道、灌溉渠道、蓄水池等水利基础设施损失11.14 亿元。

三、社会事业。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损失14.26 亿元。其中:校舍、设备、设施6.94 亿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及设备、设施3.24 亿元;计生0.39亿元;文化、体育场、馆2.50 亿元;镇乡广播电视台、站业务用房、电线杆、光缆及专业设备0.43 亿元;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45 所社会福利机构0.76 亿元。

四、农业生产及设施。全县农业损失7.75 亿元。其中:农作物、大棚设施、沼气池、镇乡农业服务机构等4.6亿元;林业859万元;畜牧业1.7亿元;农机1.36 亿元。

五、工矿企业与服务业。全县损毁企业325 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 户),损失达2.48 亿元;商贸、餐饮、金融、粮油仓储、宗教及旅游等服务业损失9.73 亿元。

六、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耕地受灾、地质滑坡、崩塌损失1462 万元。

七、基层政权及事业单位设施。全县各政权机构、县级事业单位(文教、卫生、体育和部门延伸镇乡事业单位除外)办公用房、设备损失3.22 亿元。

【抗震救灾】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抗灾自救。组建16支医疗救治小分队,接诊地震灾害伤病员638人,收治住院伤病员352人。建活动板房3611套,妥善安置受灾群众28万余人,接收安置北川羌族自治县等重灾区灾民1700余人。搭建板房学校104所,全县213所中小学校在较短时间内全面复课。迅速抢通水、电、气、通讯等设施,恢复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确保县乡公路畅通。严格落实卫生防疫措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洁城乡大行动”,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阶段性目标。严防次生灾害。科学制定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工作方案,疏散转移群众51572人,成功实现“零伤亡”目标。完成53座震损水库、3座水电站和在建的吴家渡电站应急排险。对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发放受灾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资金2.25亿元、救灾粮8022吨。倾力支援极重灾区,先后派出十余批900余名应急民兵、162名预备役军人、75名医护人员、20名卫生防疫执法人员、230名公安民警、123名机关干部支援极重灾区抢险救灾,组织运送大米123吨、各类救援物资8000余件、抢险工具3万余件、红砖263万匹。组织社会各界捐款1473.8万元物1.8万余件。

【灾后重建】   编制完成《三台县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主要包括灾后重建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规划范围为三台县63 个镇乡受灾区,规划期为2008~2010 年。根据灾害损毁状况、重建目标和任务、重建标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共2477 个,计划总投资405.66 亿元。其中:城镇、乡村建设项目399 个,投资301.73 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93 个,投资22.41 亿元;社会事业建设项目981 个,投资40.41 亿元;农业生产项目58 个,投资17.97 亿元;工业和服务业项目511 个,投资15.6 亿元;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恢复项目50 个,投资4.47 亿元;政权建设项目185 个,投资3.07 亿元。根据总体规划,完成《三台县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及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城乡住房、教育设施、卫生设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政权设施、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修复、土地利用、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等12个专项规划。

强力推进农房重建。建立县级农房重建示范点8个、“小集中”模式1923个。农房重建开工70322户;开工率97.14%;竣工54961户;竣工率75.9%。完成农房维修加固296239户。发放过渡安置补助1.56亿元、农房重建补助8.83亿元、维修加固资金3.55亿元。全面启动城镇住房重建。完成城镇居民住房安全鉴定420万平方米、维修加固4300户,建设廉租住房168套、危改安置房117套、商品房55万平方米。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重建。启动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340个,其中学校125个,医疗卫生机构89个,综合文化站39个。组织超市、商场、酒店和工业企业及时恢复正常营运和生产。加快重建项目推进。编报灾后重建项目3561个,上报争取港澳援建项目7个、外国政府紧急贷款项目8个、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等援建项目19个;列入中央扩大内需投资计划项目8个、灾后重建计划项目1211个,分别到位资金0.4亿元、10.07亿元;新开工项目85个,完成投资1.02亿元。加大重建保障。严格执行县政府建材特供“统一价格、统一购买、统一销售、统一运输,定生产量、定供应范围、定供应时间”(四统三定)的规定,专项整治砂石开采秩序,强化重建质量安全监管。争取上级重建补助资金27.7亿元、灾后重建用地指标1159公顷,完成城镇建设用地报批。削减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经费预算10%,挤出700余万元用于灾后重建。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灾后重建贷款8.3亿元。

【资阳市对口援建三台县新鲁镇】   新鲁镇地处三台县北部,距县城42公里、绵阳市区40公里。幅员面积61.15平方公里,场镇面积1.5平方公里。全镇21个村, 2个居委会,9042户。新鲁镇是三台县受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最严重的镇,国家地震局专家到新鲁察看灾情现场评估,建筑物受破坏度为强8度。全镇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房屋垮塌、砖瓦掉落砸伤17人,其中重伤2人。全镇民房垮塌239户,严重损坏2626户,局部损坏6027户;倒塌校舍4046平方米,受损17396平方米,毁坏教学设备仪器1.76万台(件、套)、图书1650册;医院、广播电视站、公共文化等房屋成危房。药品、医疗设备损失12万余元;损毁镇政府、派出所、村(居)委会等房屋6212平方米;损坏中小二型水库4座、山坪塘137座、石河埝8处、灌溉工程重点建筑物43处、电力提灌站18座(总装机485千瓦)、渠道25.6公里、供排水管道2.32公里(1.8万人饮水受影响)、水产420亩、市政道路1.94公里、油路7.5公里、泥结碎石路12公里,沼气池265口。砸死大牲畜84头、生猪1833头、小家禽2600余只。

2008年6月,资阳市对口支援三台县新鲁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式启动,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援建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翟占一、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勤宏多次到新鲁镇调研、指导工作。成立以市委常委、副市长陈能刚为组长的资阳市援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驻镇援建办公室和专业援建工作组,制定、完善对口援建协调互动、项目推进、定期会商、资金共管、督促检查、信息共享等援建工作机制。资阳市各县(市、区)和市级部门服从全市对口援建工作大局,抽派专业技术人员赴新鲁支援灾后恢复重建,长驻新鲁镇援建人员保持在20人左右,多时100余人。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向新鲁人民自觉捐款捐物。科学规划援建总方案,形成《资阳市对口援建三台县新鲁镇三年规划》。6月底规划首批应急性、民生性援建项目18个,概算资金602.3万元。9月初规划第二批发展性、公益性和实效性援建项目9个,概算资金661.5万元。快速启动、加快推进首批18个应急性援建项目建设,拆除危房146处26945平方米,维修加固学校、派出所、镇政府等公共设施C级危房7处,过渡安置场镇非农户40户。选派3名医生、2名护士、2名防疫人员、2名卫生执法人员驻镇支援,捐赠价值12万元的医疗药品和耗材。支援新鲁镇中小学课桌椅600套、床100张、书包1800个,援建新鲁初中水井1口、水塔1座。捐赠农资农具120台,维修加固震损山坪塘、石河埝7处。实现全镇灾后无大疫和重大次生灾害发生,无一人住帐篷过冬,中小学按时复课阶段性目标。年内,15个项目竣工,11个项目在建,1个项目启动,共到位援建资金1215.6万元。

(刘建明  蒲关新)

  

【安县概况】   自然条件   安县幅员面积1404平方公里,2008年辖17镇3乡275个行政村。全年新增耕地2293.18亩,全县耕地保有量4.32万公顷。矿藏29种。主要河流4条,安昌河最大,全长76.24公里,旅游景区(点)10个。

      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5150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974人。人口出生率7.95‰,死亡率8.83‰,人口自然增长率-0.88‰,符合政策生育率92.6%。少数民族13个5300余人。

经济概况   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9.17亿元,同比下降6.3%。其中第一产业18.33亿元,同比下降6.8%;第二产业17.5亿元,同比下降11.2%;第三产业13.33亿元,同比增长2%。三次产业结构为37.28∶35.59∶27.13。财政收入28678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0.53%;财政支出452928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24.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3亿元,同比下降1.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94亿元,同比增长54.31%;各项贷款余额23.95亿元,同比增长43.5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62亿元,同比增长76.2%。

      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8.01亿元,同比减少9.3%。全县粮食作物播面104万亩,总产量26.89万吨。生猪出栏47.6万头;出栏小家禽畜1223万只;灾后恢复重建禽畜圈舍107.69万平方米;禽畜补栏163.8万头(只);完成公益林建设1.5万亩,实现32年无森林火灾;新启动8个县级新农村示范村和2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户、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个;政策性农业保险进一步推广,落实粮食、良种、农机等各项惠农补贴5780万元;完成2519户、3993人的脱贫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22元,达到4969元。

       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7.0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3.99亿元,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17亿元,全县97%以上的工业企业恢复生产。26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项目总投资23.2亿元。全年引进内资项目86个,协议引资24.3亿元,到位资金14.12亿元;引进外资项目3个,到位资金1204.33万美元。

城建环保   2008年,归集城建资金1265万元,其中城维费征收565万元、公用事业附加费300万元、配套费380万元、水利基金20万元。晓坝镇原地异址重建规划项目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全面完成。全县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在COD6045吨、氨氮280吨、二氧化硫6848吨。完成《安县地震灾区灾后生态恢复重建规划》。完成5户工业企业挂牌限期治理和晓坝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全年征收排污费120余万元。

交通邮电   2008年,完成通乡公路建设8公里、通村公路72.1公里;机耕道新建8.7公里,硬化30.2公里,修复92公里。全年电信主营收入完成1600万元,年末固定电话机数3.98万部,小灵通用户11614户,电信新增C网移动用户5965户,3、空调使用后保养,空调在停用关闭前应对室外机、室内机作一次全面仔细的检查,空调的保养、维护、清洗都应做到位,之后就应套好空调罩,防止灰尘污染,防止空调滴水与进水,保持洁净,这样可以有效延长空调的使用寿命,互联网用户达到5795户。年末,全县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家移动通信主营单位用户达到174815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9264万元,其中中国移动实现7208万元,中国联通实现2056万元,联通互联网用户为3300户,固定电话用户4800户。

贸易旅游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3亿元,同比下降1.6%。从城乡销售情况看,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8亿元,下降1.7%;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5亿元,下降1.5%。从消费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销售4.41亿元,下降1.9%;零售业实现销售12.15亿元,下降0.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销售3.91亿元,下降4.9%;其他销售0.46亿元,下降4.3%。罗浮山、寻龙山等景区在国庆节前恢复了试营业。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0.38万人(次),同比下降47.84%;实现旅游总收入3.25亿元,同比下降49%。

科技教育   2008年,申报科技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项目23项,立项17个。全县小学正常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100%,15周岁完成率99.7%;初中巩固率99.2%,17周岁完成率93.4%。2008年,全县有各类学校137所,在校学生56331人,教职工3722人。其中:幼儿园48所,在园幼儿8154人,教职工291人;小学66所,在校学生23970人,教职工1668人;普通中学22所,在校学生22225人,教职工1686人;中等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982人,教职工77人。因汶川特大地震破坏,全县现有校舍面积为266692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50946平方米;校舍危房面积达到23589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1925平方米。

文体卫生   2008年,组织开展“春节联欢晚会”、“春节团拜会”、“庆五一文艺演出”、“千佛山民俗活动展演”、“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银河杯’青年歌手大赛”等大型活动。实施2008年乡镇综合文化站试点项目――界牌镇综合文化站改建工程,12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在花、秀水、塔水等乡镇建起1个新农村书社、3个农家书屋、1个爱心书屋。全面完成3300场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放映慰问电影1000多场。县内文学作者在市以上发表文学作品270余件。编辑出版《八级大地震四川安县》。完成了793个广播电视自然村“村村通”。举办安县第四届运动会。全县40.29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5%,有2.78万住院病人、3.57万门诊患者得到新农合补偿2126.5万元,2129人享受大病特补213.3万元。县红十字会接收和发放救灾物资7000万元。全县医疗、防疫、保健机构24个,病床床位1343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354人,卫生防疫人员153人。

社会生活   2008年,新增城镇就业3300人,实现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405人,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6.12万人,实施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0万人(次),带动农户科技推广4000户。全县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14.1元和40.7元。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787人。发放贫困住校生生活补助金666.85万元,支助大学新生276人。2008年,将新增“三孤”人员、城乡低保对象纳入后续生活救助,全县共下拨困难群众临时生活补助金6.57亿元,发放救助粮2.2万吨,拨付自建过渡安置房补助金2.31亿元,拨付农村永久性建房补助金16.36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18元,比上年增长7.6%。人均消费支出8577.4元。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1497.1元,增长1.5%;家庭经营收入2063.6元,下降19.2 %。全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8.2元,比上年增长56.9%。  (桂玉德)

【安县地震损失情况】   安县因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死亡2640人,失踪655人,受伤累计88623人,废墟中救出人员累计1193人。全县20个乡镇、51万人全部受灾,受灾人口超过47万。全县临时安置受灾群众46.55万人。其中,5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救助点42个,注意在清洗空调时毛刷和吸尘器应沿盘管的垂直方向清扫,切勿沿水平方向清扫,以免碰坏盘管的肋片,集中安置受灾群众5万多人。

建筑物受损情况。全县建筑物因地震灾害受损达80%以上,垮塌50%以上,房屋受损面积达1950万平方米,35万群众无家可归。房屋倒塌面积达1167万平方米,部分损毁783万平方米(其中严重危房503万平方米)。

道路受损情况。全县损毁道路826公里、桥梁254座。其中雎水镇至高川乡20公里、晓坝镇至茶坪乡20公里的二级公路以及高川乡、茶坪乡境内150公里村道由于山体垮塌滑坡全部损毁,两个乡的桥梁垮塌40余座,隧道垮塌2公里,因地震灾害形成的干河子罐滩堰塞湖、茶坪河肖家桥堰塞湖导致公路、桥梁修复难度增大。全县其他道路均受到不同程度损毁,80%以上桥梁成为危桥,需要加固或重建才能使用。

学校和医院受损情况。全县117所学校房屋垮塌42.1万平方米,损失各种教学设施设备6.45万台(套),空调清洗若发现有油渍,则说明有制冷剂漏出,应及时予以处理,以免长时间泄漏造成制冷剂的量不足,而影响空调器的制冷(热)效果,甚至造成压缩机损坏,学校无法正常上课。全县374所医疗卫生单位损毁,房屋损毁11.2万平方米,损失各种医疗器械设备2159台(套),全县275个村卫生站受损严重。

行政事业单位受损情况。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各乡镇、县级部门和事业单位办公楼受损达54.8万平方米,办公设备大部分损毁不能使用,小天鹅空调维修注意事项,3、 在焊接部位拆卸压缩机的吸气管或排气管时,首先应在通风良好处完全排出制冷剂气 体,各单位无法正常办公。

水、电、气基础设施受损情况。全县249公里供水管网、70027处农村供水工程、77公里燃气管道、自来水、电力、燃气全部中断,导致全县50余万群众基本生活困难。

通信设施受损情况。全县10087公里电话、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及电力、通讯电缆线路、设施设备损坏严重,全县通信阻断严重。

工业受损情况。全县企业100%受灾停产,企业死亡32人,受伤425人,煤矿失踪人员11人,厂房损毁201万平方米,1.8万台(套)设备受损。因地震使一批在建重大项目停工,全县69户规模企业全部停产。

农业受损情况。全县牲畜死亡18.39万头,农作物受损18.22万亩,水利设施损毁3990处(其中水库28处)。

旅游业受损情况。安县各旅游景点和文物古迹遭受重创,白水湖风景区、罗浮山风景区和寻龙山风景区损毁严重,罗浮山飞鸣禅院、雎水卧佛寺、晓坝姊妹桥等古建筑以及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文星阁垮塌,投资达6.8亿元修建的千佛山风景区因山体垮塌大部分被毁,川西著名影视基地龙隐镇被夷为平地。

据统计,全县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430.4亿元,列全国受灾县第七位。

【全力解救被困群众,紧急救治伤病人员】   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员, 从废墟中抢救出生还者1193人;共收治伤病人员11.8万人。通过军地共同努力,从受灾最严重的茶坪、高川两乡成功营救出伤员550余名,转移被困群众1.5万余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全面保障基本生活】    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应急安置。建立192个临时安置点,对城镇居民和茶坪、高川两个重灾乡及14个高山村28万余受灾群众进行集中安置;各安置点由1~2名副县级领导负责管理督导临时安置工作;全力以赴保障物资供应和改善居住生活条件,使全县47万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全面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在受灾后3个月内向受灾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0.5公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在灾后3个月内对异地安置的受灾人员(含集中安置人员)和因灾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且生活困难的受灾群众每人每月补助200元,在后续救助政策到期后,对生活困难仍需救助的受灾群众,分别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和冬令春荒受灾群众生活困难救助对象,保障其基本生活;对孤儿、孤老、孤残人员每人每月提供600元基本生活费;向因灾死亡人员家庭按照每位遇难者5000元的标准发放慰问金。维护了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坚守卫生防疫防线,确保灾后无大疫】   严格落实乡镇、村、组、户防疫责任制,严防传染病流行蔓延;2008年累计出动疾控防疫人员4万多人(次),累计消毒面积4亿多平方米,消杀蚊蝇孳生环境3000多万处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1000多万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有效防止了疫情发生。

【迅速抢修基础设施,恢复基础设施功能】   及时抢通全县826公里损毁公路,全力打通茶坪、高川重灾乡镇损毁道路。6月10日抢通墩秀路,7月27日抢通晓茶路,为茶坪乡、高川乡受灾群众返乡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用电,因灾中断的公众通信已全部恢复正常运行,抢通除高川、茶坪外18个乡镇的广电光缆主干线路,基本完成水利工程应急除险工作。及时修复受损水厂、供水管,城乡居民饮水基本得到解决。

【及时科学有效抢险除险,有效防范和化解次生灾害威胁】   安排2000多万元专项排危资金,对全县1000余万平方米危房和106个高危点进行排危清墟工作;积极做好堰塞湖的排险工作,成功排除肖家桥、灌滩、老鹰岩等3个高危级堰塞湖险情;积极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严密防范泥石流、塌方等次生灾害隐患;妥善处置“924”洪涝泥石流灾害,使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时排除。降低和避免了次生灾害损失。

【扎实做好灾情统计建档,全面及时兑现国家各项救助政策,切实加大救灾物资资金监管】   组成专门工作组,走村入户统计核实,摸清灾害损失具体情况,逐户建立文字、照片档案,由受灾群众、村、乡镇三方签字并公示,由群众进行监督和认可,为兑现国家补助政策及灾后恢复重建打下了基础;将各类捐赠物资和捐赠资金及时全部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落实发放遇难家属抚慰金819.5万元,受灾群众临时生活补助45673.9万元,后续生活补助金8244.5万元,粮食21643.8吨,过渡安置房补助款23063万元;切实做好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工作,确保及时拨付、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发挥效益。先后下发9个文件,成立县、乡镇、村三级督查监督小组,对全县抗震救灾物资接收发放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管。组织开展专项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物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有力地保证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全力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全县需救助过冬物资的对象共60636户、14.26万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工作,及早安排、及早部署、及早落实,在辽宁省的大力援助下,采取多种措施,全力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及时发放过冬物资。利用辽宁省提供的2240万元资金,采购棉衣裤14万套、棉被14万床,通过开展向灾区“送温暖、献爱心”捐赠衣被活动,捐赠棉衣裤11986套、棉被31654床、现金14038元。设立11个物资储备仓库(其中村级物资储备仓库7个),储备大米560吨、稻谷13900吨以及棉衣、棉被、精盐、菜油、花生、榨菜、药品等物资。全县受灾群众的过冬物资全部发放。妥善解决安全过冬住所。通过“鼓励自建、借住公房、活动板房、外出务工、投亲靠友”等多渠道解决受灾群众过冬住所问题;动员和帮助受灾群众采用稻草、玉米杆、彩条布、牛毛毡覆盖等方式进行过渡安置房防寒保暖改造,增强防寒能力。茶坪乡动员群众通过互帮互助方式解决受灾群众过冬住所的做法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安县获捐赠的钱、物情况】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各慈善协会、红十字会和各企业对安县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截至2008年12月,安县抗震救灾专户接受各地捐款14907.25万元,接收各地社会募集、捐赠物资折价44210万元。其中:方便食品580232件,帐篷117410顶,篷布13729捆,塑料彩条布10413圈,棉被(包括毛毯)159286床,棉衣12319件,电热毯3000床,热水袋4250个,衣物137460箱,药品44072件,大型施工机械278台,粮食17928吨,食油206吨,书包1000个,文具1665箱,幼儿卧具500套。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安县财政抗震救灾捐款专户接受捐赠款共计14907.25万元(含港币500000港元、美金70970美元已折算人民币),已拨付6325.71万元。其中,接受定向捐赠款11990.15万元,已拨付5283.21万元;非定向捐赠款2917.10万元,已拨付1042.5万元。主要用于安排以下支出:各乡镇排危资金490万元。水务局震后水利设施恢复重建资金252.5万元。二大渠引水工程应急恢复资金50万元。农机局乡村提灌站恢复重建资金150万元。花镇柏杨村居民安置点道路建设100万元。

【堰塞湖排险情况】   汶川特大地震给安县造成了大大小小27处堰塞湖,主要集中在山区乡茶坪乡、高川乡。高危级堰塞湖雎水罐滩堰塞湖、高川老鹰岩堰塞湖在5月底6月初顺利排危。而仅次于北川唐家山堰塞湖的肖家桥堰塞湖,山体滑坡形成的堤坝宽198米,长270米,高61米,水面回水长度达7公里,最高蓄水可达2000万立方米。肖家桥堰塞湖存水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坝前水位超过53米,上游水位和下游水位落差达到30米,一旦溃坝,下游的茶坪、晓坝、桑、安昌等乡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巨大威胁。

安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于2008年6月6日13时排危。13时15分开始导流。15时,水流量超出预期,从最初的10立方米每秒增加到大约100立方米每秒,河道迅速变宽。安县县委书记王黎下令按照溃堤五分之一预案紧急疏散群众。16时左右,水流量达到600立方米每秒,县指挥部开始按照溃堤三分之一预案疏散群众;16时10分左右,水流量达到1000立方米每秒,最高达1000立方米每秒。20时,水流量开始减少,泄洪平稳。截至17时,水位下降9米,堰塞湖险情压力减轻。7日凌晨,险情基本排除。6月8日,中共绵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曾万明在肖家桥堰塞湖排险汇报上批示:“这种敢于负责、主动出击的精神值得肯定和提倡。”       

【灾后卫生防疫情况】   大地震发生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39支医疗队1250名医疗专家,紧急奔赴安县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地震灾害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据统计,全国各地的医疗专家、外援医疗队会同安县医疗单位累计收治病人11.8万人(次);累计转运伤员65215人(次),其中转往市外治疗98人;累计住院病人12148人(次)。

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5支疾控防疫队770人,12支卫生监督队316人在安县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全县(含外援防疫队)累计出动疾控防疫人员4万多人(次),车辆1744台次,累计消毒面积4亿多平方米,厕所消毒140多万口(次),消杀蚊蝇孳生环境3000多万处(次),检查供水单位1475个(次),饮水消毒46万立方米,发放健康宣传资料1000万份,开展心理干预31857人(次)。

【援建情况】   汶川特大大地震后,安县共得到河南、辽宁、北京等省市板房援建30459套,其中河南援建21162套,辽宁援建8990套,北京援建307套。

辽宁对口援建安县

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为安县灾区办十件急需的实事:一是继续搞好对灾区群众的生活救助;二是尽全力为安县中小学校学生复课创造条件;三是全力支援搞好伤员救治和防疫工作;四是帮助解决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五是抓紧时间派出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排除病险水库隐患;六是派出公路交通专业技术人员,排查险桥险段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消除隐患,保证交通畅通;七是尽快帮助企业恢复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开展生产自救;八是组织建筑评估机构和人员,协助搞好损毁房屋的评估鉴定,为灾区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提供10台挖掘机、20台推土机,用于废墟清理工作;九是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为灾区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提供普惠制培训;十是继续派出公安特警,协助抓好社会治安。

2008年,辽宁对安县各个方面进行了大力援建。截至2008年12月31日,辽宁为安县提供的援助资金达65266万元。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按时完成板房8990套,计16.7万平方米,主要用于中小学校复课。8月21日全县120所中小学校47262名学生全部返校复课。先后分四批共派出700多名公安特警和干警,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帮助培训一大批治安联防人员,使安县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同时,为基层派出所提供40辆警车、摩托车。先后派出五批医疗卫生队共838人进驻安县,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深入边远、高寒山区,开展伤病员救治和防疫。同时,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帮助安县全面恢复医疗卫生体系和防疫体系。累计共为安县灾区劳动者提供8795个有效岗位信息,辽宁对口援助安县地震灾区群众就业已近6000人。派出多支共356人(次)的专家队伍,开展重建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协助损毁房屋的评估鉴定和制定重建规划。辽宁省建设厅抽调14名工程技术人员为危房鉴定提供技术支持,已完成安县中学11栋建筑、8.4万平方米校舍的检测鉴定。抽调185人(次)的技术人员,帮助安县修编县城总体规划和编制18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完成晓坝镇中心区恢复重建详细规划。二是协助搞好病险水库的隐患排查和加固设计。辽宁省水利厅组织47名专家4个工作组,对28座水库,4条主要河流堤防及主要损毁堤段,4个中型灌区渠首枢纽及干、支渠,45个集中供水处进行现场勘察和鉴定,完成了13座高危震损水库除险加固设计和审查。三是在抢通保通的同时,辽宁省交通厅先派出110人(次)组成4个专家组,进行桥梁和隧道检测。四是辽宁省交通厅、教育厅、卫生厅协助完成了全县交通发展规划设计以及县医院、学校重建总体规划的制定。

河南援建安县

5月24日,国务院宣布安县是河南省过渡安置房对口援建地。接到任务后,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召开生产企业座谈会,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次日又率省发改委、民政厅和建设厅负责同志赴新乡市部分企业进行调研。郑州、洛阳等市党政主要领导帮助企业跑贷款,落实资金问题。截至5月30日,全省18个省辖市已与31家彩板房生产企业签订合同。及时投入生产的企业有25家,每天可生产活动板房600余套。

5月28日,河南开封、平顶山赴川援建施工人员到达四川安县。至此,河南省18个省辖市援建队伍已全部到位,河南省对口支援安县过渡安置房建设全面铺开。截至5月30日,正安装量为111套、已到达待安装1281套、在运1356套、待运1522套。

为确保建筑质量,河南省建设厅还选派省质量监督总站和省建筑设计院5名工程技术人员赶赴安县,进行施工质量现场指导。相关监理企业组成的4支监理队伍也将奔赴灾区,加强质量监控。截至6月16日,河南省共派出1.5万多人(次)施工队伍。截至8月30日止,河南共为安县援建活动板房21162套。

【安县灾后重建情况】   科学编制重建规划,依法推进恢复重建。在辽宁省的大力援助下,编制完成《安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安县灾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安县灾后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等“1+9”共10个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为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指导。

基本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优先安排教学用房,通过“帐篷学校”、“板房学校”等方式,保证全县中小学9月1日全部开校复课,复课率达100%,确保高考、中考顺利进行;板房医院建设全部完成,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农村三级医疗网络、药品配送网络,确保群众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迅速恢复超市、农贸市场、商业网点营业,做好临时农贸市场的规划、管理,研究制定优惠政策,组织供应物流企业、商贩入市恢复经营,银行恢复营业,政府和各单位恢复正常办公。确保了群众及时恢复常态生活、生产秩序。

全力恢复生产,产业经济有效复苏。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组织企业和农民群众尽快恢复生产。工业企业迅速复产。建立企业复产金融扶持机制,加大能源供应的恢复和协调力度,确保全县主要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全县382家中小工业企业,已有361家恢复生产,69家规模企业已有65家恢复生产。充分抓住辽宁省对口援建安县的机遇,开展产业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以花工业集中发展区为核心的“国家级中小企业工业园”项目已通过省中小企业局上报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备案;以银河建化、启明星磷化工为支撑,新建雎水、干河子两个产业园区的建设方案得到了辽宁省发改委、经委的认可,预计下年初启动建设;全力支持银河建化集团、启明星磷化工、安县纸业加快技改项目建设,积极做好拉法基、浮山集团和中联集团新水泥线项目建设开工准备。农业产业恢复稳步推进。抓紧恢复重建和抢修受损农田、畜禽圈舍、温室大棚、养殖池塘、农机具等,引导受灾群众发展效益农业,解决好农产品因灾卖难问题,尽力弥补灾害损失。全面做好抢收抢种,及时开展改种补种,实现大灾之年粮食产量、农民收入不大减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魔芋、蚕桑、中药材、纸浆竹、樱桃谷鸭等产业龙头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快粮油加工基地和魔芋集散基地建设,全力打造“中国魔芋产业之乡”。积极同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推出安县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在绵安产业带内建立农产品加工区,加速农业优化升级,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稳步提高。旅游产业恢复重点突出。把旅游业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整合资源,调整旅游产业布局,走现代精品旅游之路。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安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做好罗浮山温泉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准备工作,力争在2010年使罗浮山温泉度假区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规模、形成品牌,使其成为安县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对成青路、桑晓茶路的排险加固和秀湖路、晓沸路的改造工程,为重要景区景点的恢复重建奠定基础。全县主要旅游景点除千佛山景区因受损严重暂不具备恢复条件外,均于“十一”黄金周对外恢复营业,黄金周期间各景点共接待游客1.41万人(次),旅游收入318.6万元。产业招商开局良好。抓住震后辽宁援建安县的历史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县委书记亲自带队前往辽宁开展“安县灾后恢复重建投资说明会”,成功签订了辽宁省支援安县恢复重建三年协议书、华晨集团投资4~5亿元的汽车配件项目意向协议以及鞍山中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魔芋粉生产项目。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74个,投资总额24.298亿元,到位资金11.847亿元,外资到位资金1204.23万美元,内外资到位资金超额完成省政府督办任务。震后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坚持就业优先,就业救援扎实推进。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的实施意见》,加大就业援助力度,通过对口支援、劳务输出、定向招工、以工代赈、自主创业、免费就业培训、创造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措施,解决城乡受灾群众就业问题。培训受灾群众4650人,对外输出劳动力16.12万人,其中到辽宁就业554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7175人,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对口援建就业援助目标任务。为32000名因灾城乡失业人员办理了四川省地震灾区就业援助优惠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因灾失业人员3087人,企业吸纳因灾失业人员1341人,失业预登记4305人,支付各类就业资金和失业保险金1273万元。通过促进就业,尽可能安排受灾群众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重点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全面展开。将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重建规划范围加快建设,把恢复功能放在首位,把确保安全作为重点,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分布合理布局,科学确定建设标准,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全力实施交通恢复重建项目,通过灾后恢复重建把安县的道路交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供排水、供电、广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全面展开;花镇罗胜街、益昌路等旧城改造项目进展顺利;新县城城区堤防及水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启动,预计2009年6月底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重建家园行动率先在全县农村铺开,农房重建掀起热潮。全县需要重建的88527户农房已累计开工80545户,占总数的91%,累计完工31624户。坚持科学规划设计。完成全县灾后农房建设总体规划,对不需要报市以上审批的,在辽宁省的大力援助下,组织规划力量加紧规划设计,做到“边设计边建设”,全县统一规划设计了20多套图纸,免费为老百姓提供。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将晓坝场镇作为全市异地重建6个试点镇之一;将花镇龙兴村、柏杨村作为灾后重建和新农村相结合的试点,采取统一规划、集中修建的方式进行;将黄土镇、桑枣镇、塔水镇作为重建试点镇,在各乡镇选择了29个村作为农房重建试点村,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及时兑现政策补助。在辽宁省的支持下,连同上级到位的政策性补助资金,及时兑现受灾群众每户2000元的过渡安置房补助金和建房农户户均2万元的重建补助金,共发放补助10.3亿元。信贷资金落实到位。积极筹措农房重建贷款担保金5000万元,政府作出承担风险的承诺,要求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按1∶10的比例放大匹配专项贷款。乡镇信用社设立农房重建贷款“绿色通道”,发放专贷资金2.88亿元,缓解了部分农户的资金压力。原材料供应保障有力。成立建材特供办,对红砖、水泥、砂石、木材、钢材等建材实行特供机制。对农房重建建材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实行最高限价,县物价局负责每周对全县农房重建建材市场价格进行一次全面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县电视台予以公示,做到家喻户晓。由政府统一接管县内企业生产红砖,对全县35家已具备生产能力的砖厂,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各乡镇派驻工作人员,统一调拨企业生产红砖,销售范围、价格、运费由政府统一核定。千方百计确保重灾乡镇农房建设。在茶坪、高川乡内群众外撤并妥善安置后,立即对堰塞湖进行安全除险,千方百计抢通墩秀路、晓茶路及通村道路,快速恢复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恢复学校、医院、金融、商业的正常秩序,开通了通往两乡的班车,统一组织建材,给予建房户运费补贴,为极重灾乡镇受灾群众回乡重建家园创造了条件。

以教育、卫生、文化等为重点的社会事业恢复重建全面展开。优先进行教育事业恢复重建。把学校恢复重建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对28所学校、133497平方米校舍的维修加固;优先解决教学场地和开展校舍评估鉴定,结合学校重建规划进行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把重建与寄宿制学校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推进;研究制定学校建设防震标准和不同地震烈度带建设规范,学校重建正式启动。花镇初中、晓坝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界牌镇龙集小学等11所学校相继开工建设。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全面展开。加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医院选址规划,24个卫生系统灾后重建项目已开工建设4个,275个村卫生站已完成建设21个,正在建设的16个。加强医疗设施设备修复,及时购进急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保障群众方便、安全地看病和用药,医疗秩序恢复正常,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加快22所敬老院、1所社会福利院和20个县乡文化站的重建,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和体育场所,妥善安置好地震中的“三孤”人员。

承接对口援建工作扎实有效。按照国家对口支援工作的总体要求,辽安双方商定采取实施统一对口支援方式,援建项目一律为“交支票”工程。到目前,辽宁省援建安县款物合计8.73亿元,为安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物资、资金保障。灾后重建受援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与辽宁省发改委共同研究提出辽宁援建项目三年滚动实施计划,形成投入40亿元恢复重建的项目库。第一批总投资2.57亿元的10个受援项目,8个已开工,其余2个完成招投标,进展顺利。第二批受援项目40个总投资4.81亿元,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其中17个教育项目均已完成规划红线图。

狠抓项目推进。中央拉动内需项目已到位资金2279万元,涉及垃圾处理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泉水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廉租房建设6个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全面启动灾后重建项目。安县灾后重建中央专项资金共下达资金计划7.2亿元,已经申报和落实项目247个。其中:城镇建设项目5个,投资总额2566万元;农村建设项目22个,投资总额6497万元;公共服务项目162个,投资总额40006万元(其中教育38个,卫生17个,文化7个,体育2个,社会管理104个);基础设施项目28个,投资总额12129万元;产业重建项目23个;防灾减灾项目14个,总投资3982万元。以上项目已经县委常委会、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上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目前茶坪乡堤防工程建设进度已完成100%;高川乡堤防工程建设进度已完成50%;新县城堤防闸坝工程建设进度已完成60%;旧城改造项目中罗胜街、益昌路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资额的50%。纳入绵阳市12月底前开工投资的50个项目中,除“安昌河大桥”由市上组织承建外,其余49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加快龙头企业技改项目建设。14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其中银河公司6000千瓦回转窑尾气及锅炉余热发电项目、启明星磷化工公司黄磷尾气综合利用和4万吨甲酸及其配套工程项目已完成全部项目建设;银河公司15万吨铬渣解毒及其配套项目等12个县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桂玉德)

盐亭县

【盐亭县概况】   盐亭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地处嘉陵江、涪江分水岭,北纬30°58′,东经105°12′-105°43′,东接南部、西充,南接射洪,西邻三台,北抵梓潼,幅员面积1647.59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梓江、弥江等5条,梓江最大,流经县境107公里。境内石油、天然气、膨润土、盐卤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2008年,全县耕地54.6万亩,比2007年减少0.2%。森林覆盖率54.79%,完成退耕还林4.4万亩。辖36个乡镇,467个行政村、26个社区居委会。年末总人口60.21万人。人口出生率6.42‰,人口死亡率6.24‰,人口自然增长率0.18‰。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6.2亿元,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7亿元,同比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1.82亿元,同比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1.31亿元,同比增长10.3%。

【盐亭县地震损失情况】   汶川特大地震波及盐亭县,全县因灾死亡15人,受伤1936人,工矿企业受灾99户,农作物受损4.59万亩,农房倒塌、受损2103万平方米,城镇住房倒塌、受损363万平方米,教育卫生、交通运输、建筑商贸等行业和各行政事业单位均遭受重大损失,全县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91.81亿元。根据国务院最终核定,盐亭县列四川省29个重灾县第17位。其中房屋损失78.44亿元,工业、农业及服务业损失2.63亿元,基础设施损失8.93亿元,社会事业损失0.9亿元,其他损失0.91亿元。受灾面涉及全县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旅游服务业、建筑业、行政事业等各部门各单位。

人员伤亡情况:全县36个乡镇、467个村和26个社区普遍受灾,受灾人数258975人。其中死亡15人,受伤1936人。

房屋受损情况:农村房屋损失28.35亿元,空调维修价格?,1、其实费用的问题,还是要根据维修程度来看,大部分可以分为小修、中修、大修,其中房屋倒塌、严重毁损涉及家庭13.88万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85.7%;城镇居民房屋倒塌或毁损363万平方米,造成经济损失19.16亿元,涉及26117户8万人,分别占城镇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1.5%和91.3%。城镇非住宅用房损失30.93亿元。

工矿企业受损情况:工矿企业受灾99户,毁损设备、设施1558台(套)。

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受损情况:毁损电站1座、变电站3座、输电线路290公里、水库98座、渠系559公里、小型蓄提水工程268处、山坪塘1430口、堤防1.56公里。农作物受损面积45872亩,死亡禽畜105.1万头(只)。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受损情况:地震灾害造成盐亭县公路、桥梁、水运码头、客运站台及养护设施受损严重,毁损干线公路49.24公里、农村公路280.35公里、桥梁170座。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受损情况: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盐亭县教育、卫生、广播、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造成了严重损害。毁损学校153所、医疗卫生机构44个、广电台站36个、光缆500公里;毁损旅游景点9个,宾馆损失160万元;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其他地质灾害多达145处。

【应急救援临危不乱】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迅速启动应急预案Ⅰ级响应,组建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组织抢救伤员,有序转移在校师生。及时发布避险救灾信息,紧急落实应急避难场所5处、搭建应急救灾棚1000余套,迅即抢修受损水电气、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不到24小时就恢复了通讯和供气,在灾民集聚地建立便民服务网点,组织商贸流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迅速开张营业,保障了市场商品供应和群众的生活需求。紧急排险加固震损水库58座、校舍38.1万平方米,整治凤凰山和猫儿嘴等严重地质灾害38处,清理路面垮塌物十余万立方米,抢修毁损县乡道路200余公里。震后第3天,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就基本恢复了生产,各级各类学校在9月1日前实现全面复课。强化隐患排查和治安巡防,重点加强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区和学校的卫生防疫,安定了民心,稳定了秩序,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受到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和省、市的表彰。

【过渡安置全面完成】   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和标准发放救灾款物,先后发放救灾帐篷16924顶、粮油1.2万余吨、猪肉30吨、其他救灾物资400余车11万余件,发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7.5万元、灾民过渡安置补助金6845.6万元、临时生活救助金2.4亿元、后续临时生活救助金1231万元,灾民的基本生活得到应有的保障。搭建活动板房3159套,建立居民临时安置点5个,安置因灾无房户4497户14390人,全县受灾群众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坚持把偏远山区、散居户、板房户和“两孤一残”、五保户、高龄老人等特殊受灾群众作为安全过冬的重点救助对象,落实过冬住房、御寒衣被、冬春口粮和卫生防疫,及时兑现补助政策,强化干部包户责任,募集发放棉被1.5万床、衣物4万件,为受灾群众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医就提供了保障。

【全面启动重建项目】   完成全县灾后恢复重建“9+1”规划,提出“两年完成恢复重建,三年实现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规划编制灾后重建项目1417个,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634个,总投资128亿元。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后,又重新整理申报项目707个,计划总投资669亿元,已全部进入省发改委项目库,并获得国家新增灾后重建基金项目投资5.4亿元。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必须抓项目”的理念,积极争取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项目,先后争取红十字会援建项目9个总投资2199万元、港澳援建项目5个总投资2.3亿元、国外贷款项目 5类总投资5867万美元、内江援建柏梓镇项目26个总投资1300万元,争取灾后重建用地指标9批(次)5989亩,申请免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4000余万元,减免林业规费500余万元。优先启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已开工盐亭中学、县医院和干线公路等重建项目105个、总投资约28.3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00万的项目41个、总投资约25.2亿元。坚持把农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按照“安全、经济、适用、省地”和“适度集中”的原则,在9个乡镇的10个村开展农房重建试点,示范带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608个;发放农房重建补助资金4.2亿元、维修加固资金15950万元;协调金融机构发放农房重建贷款0.7亿元;新(改、扩)建页岩砖厂46个,加强对建材价格的临时干预,有效解决了农房重建要素紧张等问题。全县农房重建已开工25083户,完工11459户。城镇住房重建和维修加固稳步推进,鉴定城镇危房2.6万户,启动维修加固试点2160户、重建试点264户。   

【三次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产业示范带,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柏梓生猪、两河蔬菜和毛公水产等产业带建设初见成效,已建成农产品商品基地22.6万亩,特色产业专业村12个,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个、专合组织3个,全成种畜、梅花果业和帝沣农业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7.6亿元,“肉羊星火科技大院”荣获四川省首批新型服务组织称号。全年农业总产值达36亿元、增长5%,出栏生猪78.2万头、肉羊54.7万只、小家禽1262万只,粮食总产首次突破30万吨,油料总产达2.65万吨,获全国“产粮产油大县”称号。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全力实施工业“1155”工程,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9.26亿元,增长42.5%。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户,达到35户。全县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51亿元,增长22.1%;实现税金2485万元,增长11%;外贸出口660万元,增长108%;企业完成技改项目20个,实现技改投资3.3亿元,增长119.6%。工业园区5.2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上报统征建设用地3490亩,已建成道路、管网1.6公里。金和建材和佰超利汽车塑料制品等重点工业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全成食品、宏鑫粮油和活性白土等企业产值过亿元,志达丝绸和嫘祖米业等企业产值过5000万元。全民创业氛围日渐浓厚,民营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增加值5.79亿元,增长19.4%。

第三产业繁荣稳定   以发展房地产业为重点,带动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全年新开发房地产25万平方米,预(销)售1亿元;二手房交易8万平方米,成交5000万元,实现房地产税收1000余万元。近郊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业进一步繁荣,全年接待游客35.2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00 万元。建材、食品、药品市场和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监管,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保险、中介服务和餐饮娱乐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加,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7亿元,增长23.5%。

【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全年终结解散改制清算组12个,分流安置职工468人。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组织参加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的招商引资活动。全年整理包装项目117个,到位内资项目15个,其中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12个、5000万元的项目4个;协议引进资金9.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亿元。

基础建设投入加大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3亿元,增长168.3%,创历史最高水平。建成通乡公路117公里、通村公路234公里、农村客运站11个、招呼站70个、渡改桥4座。完成莲花湖、武引一期渠系配套建设61.6公里,新增灌面3.3万亩;新建各类水利工程2000余处,整治病险水库22座。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全面结束,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300口,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0处、红层找水打井1520口,解决了1.55万人的饮水困难。实施森林管护129.54万亩,建设公益林1.2万亩,巩固退耕还林4.4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1.28万亩,“金土地”工程和土地开发项目全面完成,新增耕地2000余亩。污水处理厂、渡船嘴大桥和县城新区道路开工建设,完成新老城区拆迁6万平方米。安置600余户,石岭一号居民安置点、行政中心管网建设和滨河路扩建工程全面竣工。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增城镇人口0.3万,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6.5%。

财税金融运行平稳   实现财政总收入12292万元,增长10.3%。财税综合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政府采购扩面增量,公共财政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经营良好,三信担保成功组建,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诚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银、政、企沟通协作进一步密切。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1.04亿元央行票据成功兑付,邮政银行挂牌成立。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5.61亿元,增长43.5%;各项贷款余额10.4亿元,增长14.9%,其中向工业企业贷款净投放8863万元,增长48.46%。

【改善民生承诺全面落实】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 ”,突出“老、小、困、残”四大帮扶重点,投入资金3.4亿元,全面完成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和环境治理“八项民生工程”90个项目的建设任务。

社会保障不断提高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年征收各类社保基金1.04亿元,发放各种社会保险待遇9163.75万元。城镇新增就业3400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和有劳动能力残疾人1956人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向3.57万城乡低保户发放低保金3095.1万元。城市国办福利院顺利建成,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3所,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了40%。全额资助3万名农村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和其他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8%。

人民生活大幅改善   落实国家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和家电下乡补助资金累计达5480万元。帮助5145户农村贫困户人均增收801元。完成190户农村特困无房户建房,1400余户城镇特困家庭得到住房租金补贴,向90岁以上长寿老人发放补贴金50万元。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专业培训和就业培训5.4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5.6万人,其中建制输出7.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50万元,增长18.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12元,达到4399元。

【社会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工作深入推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育布局更加合理,教育结构更加优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书本费和学杂费全面免除,34051名贫困住校生得到生活补助1051万元,2178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和252名贫困大学生入学得到资助。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公共卫生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282例,为227名贫困孕产妇实施免费住院分娩,免费筛查和治疗问题奶粉患儿7400人。嫘祖文化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正式命名盐亭县为“嫘祖文化圣地”。全市首家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在黄甸镇建成,新建农村书屋45家,放映农村数字电影5712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金436.2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0.18‰。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云溪、玉龙、柏梓和林农已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土地调查和污染源普查全面启动,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获省政府表彰。老龄工作取得新成效,获四川省敬老模范县称号。妇女、儿童、人武、保密、档案、气象、地方志、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效能建设步伐加快   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03件。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清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项目557项。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全面展开,全年接受办理政务服务事项6.8万件(次),办结率达100%。政务公开深入实施,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加强,治理商业贿赂成效明显,重点项目全程跟踪审计扎实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挂牌成立,预案体系逐步完善,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明显提高。

社会秩序安定和谐   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不断完善,隐患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盐亭”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治安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五五”普法深入实施,法律援助范围扩大。县乡领导“大接访”活动卓有成效,信访维稳形势持续好转,信访总量又在上年基础上下降了54%,未发生进京、到省非正常上访。(苏义清)

梓潼县

【梓潼县概况】   2008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34.24亿元,比2007年增长(下称“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1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9.67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9.66亿元,增长10%;GDP综合能耗下降5%。农业总产值25.9亿元,增长18.7%,粮食总产量19.86万吨,增长4.2%;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23亿元,增长47.2%,增加值7.86亿元,增长19.2%,新增规模企业5户;财政总收入1.09亿元,增长8.8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8亿元,增长19.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4亿元,增长99.2%;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增长23.1%;城镇登记失业率3.9%;人口自然增长率0.22‰。

【梓潼县地震损失情况】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梓潼县直接经济损失107.43亿元。其中国家财产损失251173.9万元,集体财产损失10454.7万元,群众个人财产损失818315.4万元,企业财产损失33654万元。是四川29个重灾县之一,列重灾县第六位。

人员伤亡情况:全县32个乡镇普遍受灾,受灾人口312807。其中死亡21人,失踪4人,受伤2489人,临时安置165567人。

房屋损失情况:全县民房受损尤其严重,倒塌和严重受损农房占全县农房总数的56.2%,占全县总损失的70%左右。

农田水利设施受损情况:全县共有112个水库不同程序受损,损失10700万元;堤防工程损毁185万元;供水工程管道损毁11604万元;灌溉工程损毁6992万元;水土保持工程损毁271万元;小型水利设施(石河堰、山坪塘)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32个乡镇提灌站毁损受损,经济损失4252万元;全县耕地受灾5673亩,耕地灭失320亩,经济损失490万元。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经济损失10667.8万元。

交通基础设施受损情况:地震造成全县公路、桥梁、水运码头、客运站台、房屋及养护设施受损严重,公路损毁637公里(占境内公路总里程1407公里的45.27%),其中国省干线公路104公里,农村公路533公里;桥梁损坏79座;损毁县级以上客运站1个,农村客运站10个;损毁码头1个。道路交通直接经济损失达23354万元。

公共服务设施受损情况:汶川特大地震给全县教育、卫生、广播、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造成严重损害。全县49所学校普遍受灾,损坏校舍338793平方米(占总面积403120平方米的84%),直接经济损失33510万元;群众性体育设施直接经济损失413.3万元。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受损100454平方米,设备损毁259台、件,直接经济损失达19454万元。县文化馆、图书馆遭受重创,房屋受损13211平方米,设备受损3439台,图书受损10540册,直接经济损失达1633万元。全县32个乡(镇)广电站全部受灾,各类光缆线路损失3361公里919万元,另有广播电台设备设施受损5365件533万元,广电直接经济损失共计金额2716万元。全县教育、卫生、广播、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经济损失达59178.3万元。

【抗震救灾】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全县32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死亡21人,受伤2489人。县委、县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地震应急预案一级响应,组织全县人民奋力抗震救灾,抢救受伤群众2489人,接收安置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等极重灾区转移群众1320人,上海、山东等地援建活动板房2636套,发放帐篷1.42万顶;及时排除97座震损水库和14处地质灾害险情;全面恢复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加强卫生防疫,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搭建板房学校,中小学校在8月20日全面复课。发放临时生活救助及后续生活补助1.7亿元、粮食6710吨、食用油184吨。调集民兵、警察、干部和医护人员2389人(次)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等极重灾县抗震救灾。

【灾后重建】   强化民房重建规划、质量、技术、安全等管理,在空调检修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既要保障家人安全,又不会因失误操作对空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协调解决红砖、砂石等主要建材的生产、组织供应和价格监管等问题,农房重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全面启动。农房重建开工16517户,已建成2582户;5个县级农房重建示范点农房主体工程竣工。发放受灾群众农房重建及过渡安置费等各项补助5.03亿元、棉被3.4万床、各类衣物6.8万件,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建丰木业二期、长交路、梓盐路等192个项目开工建设,县城变电站、超兰纸业厂房设施更新改造、水污染重点恢复治理、澳门建筑机械工程商会援建东石乡小学教学楼、宏仁乡卫生院竣工;南充市2000万元对口援建许州镇灾后重建9个项目建设启动,许青路2公里改建、百顷畜禽交易市场竣工。

【三次产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9亿元,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增加861元,增幅居全省丘区县前列。栽桑3万亩,产茧2.1万担,增长12.9%;苎麻2.2万亩,花生、海椒、油菜等经济作物30.8万亩;粮食总产19.86万吨,增长4.2%,被列为国家产粮(油)大县。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个、专合组织2个、各类专业大户96户,19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被命名为市级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37亿元,为农民创商品收入8.18亿元,分别增长10.8%和11%。全年生猪出栏48.58万头,增长12.9%;小家禽出栏650.56万只,增长16.4%;纤维林基地勾绘24万亩,林地流转、新栽15.32万亩;2640名大中型水库移民融入当地社会。

全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户。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37亿元,增长3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5.23亿元、增加值7.86亿元,分别增长47.2%和19.2%;实现销售收入22.8亿元,增长39.6%;产销率92.2%;实现利润总额1156万元,增长4.88倍;重点企业纳税1050万元,其中纳税100万元以上达4户。食品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2.9%,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经技园区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2008年接待游客5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8亿元,旅游直接收入1600万元,增长8.39%。七曲山风景区震后率先在全市恢复营业,成功承办绵阳市旅游市场恢复启动仪式,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通过验收;“两弹城”景区创建AAA级景区通过市上初评。新增民营企业102个、个体工商户1916户,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5.94亿元,增长15.7%。“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农家店30个,商品综合配送率达82%。确认62户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1.88亿元,增长19.8%。

【财税工作】   财政总收入完成1.09亿元,增长8.85%。其中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826万元,增长18.89%。调减县级部门10%公务费,为11个县级部门调剂配备公务用车。财政总支出完成21.42亿元。乡镇在职人员人均转移支付增加至3万元。兑现涉农财政补贴5702万元。化解县、乡债务4895万元,其中“普九”债务2955万元。农村信用社央行专项票据兑付2998万元。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发放灾后农房重建贷款9865万元、企业贷款6.97亿元。银行存款余额45.27亿元,增长96.8%;银行贷款余额13.06亿元,增长29.22%。

【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6.14亿元,增长99.2%。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42亿元;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37亿元。县城近期建设规划通过评审,城市建设完成投资2.25亿元,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9个,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完成2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东方红水库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节水配套改造项目通过省级验收,第二,维修工、技术要到位,说话,做事要谨慎,凤凰湖水库立项。交通建设完成投资9000万元。新建、改建通村公路164公里,其中水泥路84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4个。新建、改造农村电力线路294.6公里,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完成通讯设施投入4100万元。

【改革开放】   注资1000万元成立聚源担保公司。畜牧兽医、基层计生服务站及农村客运公司化改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6项。招商引进项目22个,到位资金6.31亿元,增长73.8%,完成出口创汇5800万美元。争取世界银行灾后重建贷款项目30个7.2亿元;香港特别行政区援建县人民医院首期项目6221万元、中国红十字会援建14个项目2192万元资金到位。

【社会事业】   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向全国道德模范和“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学习活动。申报科技项目14个、立项3个。选聘100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6人被授予第二批省级“农村人才开发示范岗”称号。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普通高考本科上线229人,重本上线14人。建甲级村卫生站127个,启动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通过验收。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昌洞经古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辑出版《中华文昌故里梓潼年鉴》(2008卷)。实现155个自然村和136个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新增、恢复有线电视用户4100户,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通过省级验收。组织放映4000余场公益电影。举办建党87周年“共产党好――重建家园”等大型文艺演出,广泛开展“迎奥运”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完成污染源普查,关停长林西山分公司生产车间和石牛镇小纸厂。新增耕地1517亩,储备灾后重建项目用地210.28公顷;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经济普查工作顺利推进。职工住房公积金归集2260万元。连续8年保持人口“零增长”。

【民生工程】   成立民生工委和管委会,投入120万元加强惠民帮扶中心和社区帮扶站规范化建设。累计安排民生工程资金2.42亿元,其中县财政直接投入1107万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2%以内。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249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47亿元。新建沼气池4419口。为1.38万户2.88万名困难群众发放惠民帮扶证,为4620户1.19万名城市困难群众发放惠民代金券50.44万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4.26万人。建成5个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站,发放法律援助服务金卡3000张。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为3.52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1.32万名寄宿生实施生活费补助,帮助844名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城镇居民、职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2.31万人、1.65万人和1.56万人。新建、改建5所中心敬老院,新增床位400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41%;城镇、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15元和43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32.23万人,参合率达92.97%。新建廉租住房96套、经济适用房40套,新增租赁补贴252户,解决147户农村特困无房户住房困难。建成通乡公路25.4公里。解决1.76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自身建设】   建立健全县级部门和乡镇“一把手”季度述职报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制。对13个部门13名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减政府投资工程资金517万元。政务服务中心全年受理各类申请事项3.84万件,按时办结率100%。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0件、政协委员提案71件,办结率100%,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100%。(赵   英)

平武县

【平武县概况】   全县面积597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59.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26e万公顷,森林面积46万公顷。主要河流14条,其中涪江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境内全长157公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48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136万千瓦,最优可开发量87万千瓦。县境内野生哺乳动物80多种,其中珍稀哺乳动物18种,格兰仕空调维修当中发现空调的噪音以及对应的振动相对较大:,对于这个情况一般会有两个原因造成,第一种是空调相关零件的固定 螺钉 出现了一些松动或者是脱落的情况,排除这个问题就是拧紧相关的螺丝就行,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熊猫的故乡”。主要旅游景区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重点文件保护单位1个。

2008年,全县辖25个乡镇,249个行政村,1486个组,10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18.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4.24‰。有藏、羌、回等11个少数民族,共计4.3万人,占总人口的23%。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3.1亿元,按可比价同比负增长24%,完成年计划的10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1亿元,按可比价同比负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5.43亿元,按可比价同比负增长31.3%;第三产业增加值3.88亿元,按可比价同比负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负增长28.4%,完成全年计划的105.7%。其中,基本建设10.17亿元,负增长30.3%;更新改造投资0.25亿元,负增长56.9%;房地产和其他投资0.68亿元,增长61.9%。财政总收入实现1.2747亿元,负增长9.18%,完成年计划的98.1%。一般预算收入5645万元,负增长25.39%。因救灾和灾后重建,财政累计总支出17.9772亿元,同比增加350.8%,收支严重失衡。汶川特大地震和“924”特大洪涝灾害,全县经济损失351.35亿元,其中地震损失348.5亿元,洪灾损失2.85亿元,经济明显下滑。

工业总产值7.26亿元,同比负增长44.2%;完成工业增加值2.88亿元,同比负增长3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亿元,同比负增长45.3%,完成年计划的100%;工业增加值2.61亿元,负增长40.3%,完成年计划的104.4%。技术改造完成0.25亿元,同比负增长56.9%。

汶川特大地震和“924”洪涝灾害使全县工业遭受重创,工业系统共损失32.52亿元。其中,地震造成2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损失24.5亿元,在建工业项目经济损失4.80亿元,刚起步的南坝工业集中区因地震造成的堰塞湖而全面损毁。年内仅60%左右的规模企业恢复或部分恢复生产。

全县农作物损毁面积达5000公顷,小春产量实现8352吨,同比下降60%,大春产量实现42442吨,同比下降20%;禽畜死亡62.5万只,畜牧业生产遭受巨大破坏;农民住房、生产资料、农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因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抗震救灾补助款的发放,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68元,增加204元,增长6.6%,占年计划的112.7%。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6亿元,同比负增长19%,完成计划102.9%。汶川特大地震使全县市场服务体系遭受严重破坏,商贸流通系统损毁营业用房40.67万平方米、设备设施495台(套)、商品物资1.71亿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82亿元。其中:商品交易市场损失0.9亿元,批发零售企业损失4.5亿元,餐饮住宿企业损失4.2亿元。旅游系统损失6.38亿元,旅游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大部分旅游景区受损,全年实现旅游收入0.87亿元,下降76%,占计划的100%。

【平武县地震损失情况】   汶川特大地震,给平武造成巨大灾难,平武经济社会遭受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创,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毁于一旦,平武是全国汶川特大地震10个极重灾县之一。

人员伤亡。全县因灾遇难3014人,失踪2647人。受伤32191人,其中重伤1258人,轻伤30933人。因地震产生孤儿42人,孤老46人,孤残2人。

经济损失。全县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8.5亿元。

全县工业系统95户工业企业受灾,厂房设备设施、产品和材料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81161万元。矿山企业直接经济损失56024万元。

全县交通系统受灾严重。损毁干线公路163公里,损毁农村公路1380公里,损毁桥梁198座。直接经济损失达354708万元。

全县粮食作物22.7万亩受灾,损失产量36320吨,经济作物20万亩受灾,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3440万元。

全县林木毁损面积达到259100亩,林区道路损毁621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16050万元。

全县大牲畜死亡30903头,生猪死亡77993头,圈舍倒塌86300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71050万元。

全县堤防工程损毁20公里,供水管道损毁3685公里,灌溉工程损毁968处,渠道损毁820公里,直接经济损失80018万元。地方电站损毁28座,损毁输电线路4311公里,直接经济损失54300万元。农机具损毁3061台,提灌站损毁92座,机耕道毁损1040公里,直接经济损失25891万元。

全县农村倒塌房屋9982户,面积1547210平方米,严重受损房屋32691户,面积490365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490265万元。城镇居民倒塌或损毁房屋808600平方米,严重破坏房屋1658200平方米,一般破坏房屋45320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312009万元。

全县城市供排水管道损毁118公里,燃气管道损毁290公里,市政道路损毁66公里,城市桥梁损失31座,直接经济损失126900万元。环保系统损失220656万元。

全县耕地受灾面积18.02万亩,灭失耕地面积4.0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70258万元。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达709处,滑坡190处,泥石流16处,直接经济损失567720万元。

全县123所学校全部受灾,灾损校舍面积234562平方米,其中倒塌143259平方米。教学设备、仪器、图书毁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47825万元。

全县卫生系统损失房屋79031平方米,设备损毁5993台,药品损失巨大。直接经济损失38126万元。计生系统损失金额达1312万元。

全县文化市场、文化产业设施直接经济损失647万元。公共文化设施直接经济损失7352万元。体育系统直接经济损失758万元。文物系统损失7000万元。旅游系统直接经济损失63801万元。广电系统直接经济损失5737万元。

全县民政系统房屋设备损失12693万元。宗教系统直接经济损失1640万元。

全县金融系统营业用房和办公用房、设备等直接经济损失3544万元。

全县商贸系统直接经济损失158185万元。粮食系统直接经济损失10815万元。供销系统直接经济损失32896万元。

全县行政机关房屋受损161119平方米,受损设备29232台(件),直接经济损失140093万元。事业单位受损房屋77174平方米,受损设备14711台(件),直接经济损失72175万元。

【“923”洪灾损失情况】   9月22日晚,平武县普降大到暴雨,其中平通、豆叩、响岩、南坝、水观、坝子、高村七个乡镇连续遭受暴雨袭击,局部地方降水超过350毫米。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堰塞湖等自然灾害,导致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毁损,部分农房和过渡房被毁,使刚刚经历了特大地震灾害的灾区群众雪上加霜。平武县2.3万余户10万余群众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85亿元。

【抗震救灾】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县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平武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部署全县抗灾救灾工作。县领导带领各部门工作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迅速行动,奋力抗灾自救。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绵阳市委市政府情系灾区,第一时间调集部队、武警、消防、民兵预备役、医疗、防疫、公安特警等各种救援队15000多人,道路、通讯、电力等应急抢险队1000余人紧急赶赴县境抢险救灾,同时迅速调集大量救灾物资支援全县;吴邦国、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梁光烈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以及四川省、绵阳市领导冒着生命危险亲临平通、南坝等极重灾片区视察灾情,慰问灾民,指导抗灾。社会各界人士,全国各地志愿者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平武县的抗震救灾。

抗震救灾共从废墟中救出生还者5677人,紧急转移被困群众3.8万人,及时救治伤病员4.2万人;消毒杀毒面积达28512.82万平方米;设立375个临时安置点,发放帐篷44280顶、篷布23159捆、粮油5733吨、棉被291437床、药品21657件,搭建活动板房10254间,自建过渡房16444间,全县受灾群众7月底全部实现过渡安置,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搭建学校用板房1587套,切实做好灾后学生安置和学校复课工作;全力抢修交通、电力、通讯、广电、水利、供水等基础设施;及时对马鞍石、文家坝等11处堰塞湖进行排险除险。

【灾后重建】   科学做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坚持优先恢复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则,及时组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领导小组,邀请四川省内外特别是河北的专家参与,历时5个多月,完成了《平武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9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全面完成南坝、平通、水观等乡镇的灾后重建规划编制。

加快农村和城镇住房建设。灾后及时成立了农房重建指挥部,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包村制度,快速启动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和受损房屋维修加固工作。在对口援建资金中安排1亿元设立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担保基金,建立建材特供机制,积极帮助群众协调解决建房资金、材料、技术、宅基地等问题。累计拨付农房重建补助资金3.918亿元、农房维修加固资金5337万元,发放永久性农房建设贷款2.12亿元。截至2008年底,全县农房重建已开工16699户,开工率92.5%;建成9821户,竣工率54.4%;维修加固26750户,完成98%。城镇危房处置全面启动,维修加固4731户,完成69.1%。

加快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步伐。抢通干线公路160公里、农村公路880公里,抢通和恢复桥梁18座。除泗耳乡外,通乡道路全部抢通,客运班线全部恢复。全县249个村全部恢复供电,企业生产用电全面保证。移动通讯覆盖率和电信设施恢复至灾前水平。修复人畜饮水设施99处,铺设应急水管272公里,12.7万农村受灾群众临时饮水问题基本解决。水观乡场镇河堤建设完工。灾后重建项目开工51个,计划总投资52.5亿元,中央第一批灾后重建资金到位47037万元,扩大内需项目资金到位1262万元。

大力促进全县灾后产业恢复。 在对口援建资金中安排1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企业发放贷款4.9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恢复重建和生产。自一里、水牛家、宝灵寺电站和腾龙水泥、矿业公司、银厂沟金矿、虎牙铁锰矿等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阴坪、仙女堡等6个在建电站和大福电子、鑫瀚昌矿业全面复工;大茅坪铅锌矿、同兴选冶厂、吉鑫矿业等企业正进行矿山排险;南坝工业集中发展区灾后恢复重建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新建建材生产企业18家,投产建材生产企业35家。鑫源茧丝绸、馨悦魔芋等农业产业项目恢复重建已经开工。及时恢复商贸流通和旅游业。

稳步推进各项事业恢复重建。 南坝中学、旧堡小学、锁江小学已开工建设,其他学校恢复重建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全县学校于9月1日全部实现正常开学复课。教育助学工程扎实推进,奖励优秀学生1924人,资助贫困学生2362人,补助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939人,资助困难大学生201人,免除、补助和资助总金额1404.85万元。全县医院从8月1日开始全面恢复正常的医疗卫生秩序。平通、白马、龙安3所中心卫生院已开工建设,其他医院恢复重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75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县覆盖,农民参合率达93.9%。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212人。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1289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9%以内。及时兑现灾后临时生活救助金1.62亿元,后续生活救助金3052万元,发放“三孤”对象补助金94.7万元、企业参保遇难职工工伤保险金500万元,减免8.2万名伤病员医疗费用287万元。实施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55346人次,农村劳动力输出31275人。实现1383户3777名贫困人口脱贫解困,改善1511名农村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条件,完成14个扶贫新村的建设。

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4‰,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4.79%。蓬勃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和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惠民帮扶、统计监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

【财税金融工作在困难中运行】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若只更换保险管而不查找故障原因,很可能造成其元件因过流过压而损坏,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建立健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财政资金的分类申报、分类审批、分类管理制度,确保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资金规范、安全使用。有效压缩人、车、会等非生产性支出,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金融、保险机构积极支持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县域经济发展,信贷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保费收入不断增长。全年存款余额32.5亿元,比年初增长156%;各项贷款余额33.35亿元,比年初增长36%;保险收入实现3593万元,同比增长24%。

【对口援建工作快速推进】   中央安排河北对口支援平武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后,河北省迅速成立对口援建前线指挥部,统筹援建工作。平武县成立对口支援协调工作组,积极配合。河北省在县境搭建板房学校57所、板房医院13所,搭建安置板房8904间,安置受灾群众2万余人;选派12名教师、503名医疗卫生人员支援全县,接收中职在校生870余人异地就读;抽调400余名公安干警到县基层派出所协助工作;转移500余人异地务工。2008年到位援建资金7.91亿元,援建项目43个,开工项目13个。

【努力实现灾后社会和谐稳定】   做好受灾群众的安抚工作,及时发放地震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做细“一对一”遇难学生家长的抚慰工作。加强民族事业建设,加大宗教事务管理力度,加强人民武装、信访和群众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狠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年内无一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全力推进依法治县,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基层民主和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健全社会防控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社会稳定。

(薛      何代华)

北川羌族自治县

【北川县概况】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幅员2869.18平方公里。县境皆山地,海拔540米~4769米。年均气温15.6℃,降水量1399.1毫米,无霜期282天。

据史籍记载,北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1953年11月,四川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将北川确定为“革命老根据地”。1987年1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同年10月25日举行了自治县成立庆典。

2008年,全县辖3镇17乡(其中桃龙乡为藏族乡)278个村。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北川县城驻地曲山镇被夷为平地,成为废墟,无法原址重建。2008年5月22日,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临时办事处在相邻的安县老县城――安昌镇天龙宾馆正式挂牌成立,并代管安县安昌镇、永安镇和黄土镇6个村。

县境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9万千瓦,可开发量34.86万千瓦,地震前已开发4.12万千瓦。有机砖页岩、硅石、重晶石、煤炭和黄金、赤铁矿、锰矿等十多种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供开采。

县境旅游资源丰富。县境内原已成功开发的猿王洞自然风景区在“512”特大地震灾害中遭到严重破坏;正在开发的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片口自然保护区,千佛山、九龙谷、黑沟生态旅游区,香江湾民族风情文化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县境内还拥有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古城堡─永平堡遗址、古人类遗迹、红军遗迹等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颇具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汶川特大地震,在县境域形成极具开发前景的震后最大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北川县城地震遗址旅游资源。

全县森林面积24.19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6.2%,活立木蓄积量1129.4万立方米。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500余种。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等一级珍稀保护动物10种,马熊、黑熊、黄喉貂等二级珍稀保护动物36种。

经济概况   因受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影响,2008年全县国民经济大幅回落。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694万元,比上年下降2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958万元,下降32.3%;第二产业增加值37548万元,下降37%;第三产业增加值32188万元,下降11.7%。人均GDP达到6917元,比上年减少1681元,同比下降19.6%。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为46195万元,同比下降34.8%,占GDP总量的45.4%。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7132万元,增长131.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96177万元,同比增长59.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8550万元,同比下降43%;房地产开发投资1123万元,同比下降53.4%;其他投资81282万元,同比增长24倍。年初确定的20个县本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是:5个竣工项目,除规矩水泥技改和六合特钢基本投产外,因汶川特大地震,茂发电化全面被毁,启明星电子全面停产,建诚木业部分恢复生产;7个加快建设项目除北松路外,其余项目在“924”后逐步恢复建设;6个开工项目除日产4800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开工建设外,其余因地震未能开工建设;2个加快前期工作项目因地震还需进一步分析论证。

财税金   2008年,全县财政因上级拨款和接受捐赠资金而大幅增长,但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减少。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1.58亿元,同比增长17.9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54万元,同比下降41.1%。财政总支出261042万元,同比增长5.6倍。

金融存贷款大幅提升。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03552万元,比年初增加283548万元,增长236.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46815万元,比年初增加78910万元,增长116.2%;企业存款115533万元,比年初增加73333万元,增长73.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9884万元,比年初增加48109万元,增长33.9%,其中:短期贷款97885万元,增长58.9%;中长期贷款91999万元,增长16.5%。在短期贷款中,农业贷款62240万元,比年初增长116.2%,工业贷款14376万元,比年初下降11.7%。

      由于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2008年,全县农业遭受重大损失,一般2-3周左右清扫一次,大小春农作物产量、畜牧业生产损失惨重,十年退耕还林成果毁于一旦。全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853万元,剔除价格因素后(下同)同比下降33.1%,其中:农业产值17713万元,下降42.3%;林业产值7777万元,下降7.9%;牧业产值27120万元,下降31.3%;渔业产值66万元,下降47.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7万元,下降47.4%。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958万元,同比下降32.3%。

种植业大幅下降。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498公顷,比上年减少2087公顷,下降7.85%;油料作物2217公顷,下降10.68%;药材1101公顷,下降5.09%;蔬菜4002公顷,增长10.67%; 全县优质小麦面积120公顷,增长5公顷;优质玉米232公顷,增加7公顷;优质大豆13公顷,减少2公顷;优质油菜子面积265公顷,减少24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5241吨,下降37.42%;油菜籽产量750吨,下降61.38%;花生产量396吨,增长10%;茶叶产量300吨,下降64.87%;水果产量366吨,下降68.37%;药材产量5210吨,下降740.57%;蔬菜产量38923吨,下降20.82%。

畜牧等养殖业损失惨重。全年出栏肉猪98344头,减少60253头,下降38%;家禽49.9万只,减少20.3万只,下降28.9%;兔4.1万只,下降35.9%。主要畜产品产量减少。全年肉类总产量10923吨,减少5975吨,下降35.4%。其中,猪肉产量6244吨,减少3217吨,下降34%;禽肉产量744吨,减少302吨,下降28.9%,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81%。禽蛋产量178吨,下降45.4%;蚕茧产量123吨,下降62.1%。

      因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影响,全县全年工业生产大幅下滑。特大地震造成全县所有规模工业全部停产,截至2008年12月底,27户规模工业有10户企业恢复或部分恢复了生产,12户企业正在进行重建恢复准备,还有5户企业因受灾严重而无法恢复。到2008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户数2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8152万元,同比下降51.3%,实现工业增加值18300万元,同比下降55.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123万元,下降48.9%;实现利润总额2222万元,下降60.5%;应交税金3026万元,同比下降37.8%。亏损企业6户,亏损面22%,亏损额546万元,比上年增亏213万元。规模工业生产综合能耗(折标煤,下同)28423吨,比上年减少56035吨,下降66.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55吨,比上年下降31.5%。

主要工业产品生产情况。全年发电量43560万千瓦时,下降31.5%;生产水泥16.99万吨,下降45.6%;生产人造板35196立方米,下降63.7%;原煤3.03万吨,下降57.9%;精制茶1105吨,下降52.4%;铁合金690吨,下降73.7%。

      受地震影响,城乡销售市场低迷。经营性行业因资产、经营场所损毁,无法正常营业,加之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消费水平降低。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66万元,下降43.7%。其中:县的零售额8218万元,下降51.1%,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348万元,下降37.4%。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2%,比上年下降53.3%;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快速下降,下降速度达45.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624万元,下降44.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5036万元,下降40.2%,其他行业257万元,下降57.3%。全县外贸出口(含代理出口)总额422万美元,同比下降61%。

招商引资   2008年1~5月,新签订正式项目合同有:干松坝电站、开坪电站、白羊电站、磁性材料、电极箔二期扩建、20万吨电石生产、沥青矿综合利用开发、石英矿开采、石材开发、规矩水泥技改、商品木材综合利用开发、獭兔养殖、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等近20个项目。地震后,北川百业待兴,商机无限。全县广泛收集基础资料,形成产业布局思路。截至2008年12月,全县震后包装招商项目170个,参加省内、外重要招商活动18次,引进到位内资8.11亿元、到位外资130万美元,完成市上下达到位内资工作目标6亿元的135%,到位外资工作目标80万美元的163%。

     旅游产业遭受毁灭性打击。汶川特大地震使全县旅游产业全部瘫痪。2008年全县仅实现旅游总收入1.39亿元,比上年下降64.1%。接待游客20.1万人(次),下降64.1%。

交通邮电   2008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已达738公里,比上年减少114公里(因地震影响),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2.7万吨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266万人公里。通信行业震后恢复较快。全年邮电业务收入3813万元,增长44.9%。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85户,其中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227户。移动电话户数64094户。

教育科技   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县教育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搞好教育恢复重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教育教学质量优异。2008年,全县高考参考人数929人,专科硬上线837人,上线率90%,上升10%。中考招生圆满完成。市直属普通高中在北川录取152人,北川中学实际录取997人,超额完成了原700人的招生计划。职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全年共培训农村各类实用技术人员200余人。

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4所。其中:小学校点21所,初中6所,义校2所,建制幼儿园2所,完全中学1所,高级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校1所。在校学生22592人,其中小学生10602人,初中生7392人,普通高中学生1863人,职业高中学生1224人,幼儿园1511人。在职教职工1452人。

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第十三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取得实效,接待群众2.72万余人(次),义务就诊750余人(次),发放各种实用技术资料11.7万余(份)。地震后,为各乡镇、安置点及时送去科普地震知识、卫生防疫、心理健康、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科普资料近20种,空调清洗的几种方法:,1、空调水系统的清洗,因为空调水管内表面附着的主要是Ca2+、Mg2+、Fe2+等化合物即水垢,属中性,10多万份。全年报送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个,获100万元专项资金的补助;报送外援办灾区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项目18个;申报中国科协“西部科普工程”、“科协能力恢复建设”、“农技协恢复生产”项目3个,争取项目资金59万元。

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年新建农村书屋21家,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336场,征集、收集地震实物5000余件,羌族民俗文物、实物40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9个,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成立羌族县民间艺术团,在全县20个乡镇、援建部队、援建单位进行慰问和感恩演出。

2008年末,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80%,电视人口覆盖率40%,有线电视用户23700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22个,床位350张;卫生技术人员36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64人,注册护士91人。有功能完备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23人;妇幼保健机构1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人,注册护士2人。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39400人。

体育艺术事业正常开展。参加绵阳市体育局、教育局组织的“体彩杯”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初中组获得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2枚,以164分夺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高中组获得铜牌4枚,高中组和初中组分别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承办开展的春节龙腾狮跃庆元宵活动,受到国家级表彰。

社会体育工作扎实开展。2008年,会遇到哪些问题,为你分析3点细节内容!,对于这个品牌的冷暖型空调不能进行冷热的控制:,这个问题影响的因素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电磁换向阀的对应线圈出现了问题,全县开展了迎春家庭趣味性体育活动,“三八”女子排球比赛,以“迎奥运火炬”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性体育活动;各乡镇开展不同形式的“感谢人民子弟兵”和传统的羌历年文体庆祝活动。

环境保护   2008年末,全县实有专职环境保护人员9人,环境监测站1个。烟尘控制区0.7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0.7平方公里。

生态建设   2008年末,全县有自然保护区2.5个,面积535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8.6%。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收入减少。据国家统计局北川调查队数据,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0元(不包括各种救济),比上年减少750元,下降10.3%。

农村居民收入因政策扶持而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93元,比上年增加362元,增长12.8%。农民人均总收入4293元,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713元,减少299元,下降29.5%;家庭经营收2058元,减少637元,下降23.7%。人均总支出5395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62元,增长58.4%。家庭经营支出985元,下降2.4%。食品支出1695元,增长25.9%。

2008年末,全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7137人,比上年末减少1713人,下降19.36%。其中:行政事业单位职工3811人,比上年减少38人;企业单位职工3326人,比上年减少1675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688万元,比上年下降11.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377元,比上年增长7.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78人,登记失业率4.45%。

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县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5200人,全年发放低保金324万元;全县纳入农村“低保”的人员16151人。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19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916万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3500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01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106人,征缴医疗保险费896万元。参加工伤保险职工4352人,征缴工伤保险费101万元;参加生育保险职工4328人,征缴生育保险费67.3万元。(李永富)

【北川县地震灾情概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龙门山地区发生8.0级特大地震,烈度达11度,北川羌族自治县也因此遭遇了千年不遇的特大灾难。北川地质构造上属龙门山断裂带,境内有多条大断层通过,其中北川大断层的断裂线沿桂溪―陈家坝―曲山―苏宝一线,长45公里,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县境东南部。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这一线成为受灾最为惨烈的地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特大地震给北川羌族自治县造成了空前的劫难:顷刻间,山崩地裂,桥坍路断;家园湮灭,生灵涂炭!县城瞬间夷为平地,无数村社瞬间消失,数以万计的生命被无情夺去,北川成了最为悲惨的极重灾区……

县城曲山、邓家、陈家坝、关内等12个乡镇8万余名群众被困;地震使县内交通、水、电、气供给以及通信全部陷入瘫痪,plc远程控制技术,又称为电力载波远程控制技术,是通过海信自主研发的电力线适配器设备,实现网络信号与电力信号的相互转化并输出,使空调与互联网连接,从而用户能够远程操作空调,行政、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全部被毁,360余家中小企业遭受严重损失;全县范围内山体大面积滑坡,新增581个大的地质灾害点,112个村的山体出现大裂缝,近30个村整村被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所掩埋;北川境内形成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最大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和其他15处堰塞湖,曾对流域下游部分地区造成重大安全隐患;全县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汶川特大地震使北川十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形成的经济林木、用材林、果园、茶园、药材和蚕桑基地以及牧草地等因被地震大量损毁而元气大伤;特大地震使北川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全部损毁,造成全县所有工业企业全部停产,27户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受灾;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全部瘫痪,全面恢复困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2日到北川视察灾情时指出:“北川此次发生的地震灾害,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影响最大、损失最大的特大自然灾害。”

人员伤   据统计,汶川特大地震共造成全县15645人死亡,1023人失踪,26916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县城人口伤亡达80%以上。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不包括教育、卫生系统)各级干部死亡失踪466人,占干部总数的22.7%。其中,县级领导干部遇难5人,占17.2%,县级部门科级领导干部遇难75人,占27.4%,乡镇班子成员遇难5人,占4.2%。

受灾范围广   全县20个乡(镇),278个行政村,16.1万人口全面受灾,县城被夷为平地,农村房屋倒塌40124户、6219220平方米,城镇居民房屋倒塌13490户、1227200平方米,全县合计倒塌房屋53614户,14.2万人无家可归。

经济损失大   地震造成县内道路交通、水、电、气供给以及通信全部陷入瘫痪,行政、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全部被毁,灾害造成360余家中小企业直接经济损失585.7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县GDP总和的44倍。其中,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直接经济损失16.1963亿元;工业系统(含矿山)直接经济损失19.5228亿元;交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36.5922亿元;农林牧水电系统直接经济损失63.7027亿元;城建环保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达35.2738亿元;广电系统直接经济损失0.6687亿元;教育文化旅游系统直接经济损失18.3653亿元;卫生计生系统直接经济损失5.2524亿元;国土资源系统直接经济损失301.0559亿元;民政系统直接经济损失2.0424亿元;供销、商贸系统直接经济损失17.2569亿元;粮食系统直接经济损失1.4348亿元;金融系统直接经济损失1.0411亿元;宗教系统直接经济损失0.2439亿元。

城镇、村庄被毁   在大地震中,北川县城内的建筑大部分瞬间坍塌。地震发生时,由于山体滑坡,这些房屋几乎被完全摧毁。县城西北面属老城区,人口尤其密集,县委、武装部、县医院、民政局、幼儿园、曲山小学西区等均倚山而建。强烈地震使老城区背后的王家岩山体大面积崩塌,山下的房屋有的被掩埋,有的被推至下十字口变成一片废墟。县城东南面属199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区,多是全框架建筑,但仍未能抵挡地震波的冲击,有的完全坍塌,有的扭曲变形;位于山边的北川中学新区(原茅坝初中),被景家山崩塌下来的巨石掩埋,只剩下一杆孤零零的旗杆。曲山,这个美丽的山区小城,在大地震发生的瞬间,就被完全摧毁了。

大地震使位于县城西面台地上的北川中学一幢主教学楼倒塌,上千名正在上课的师生被掩埋。

位于北川县东南部的擂鼓镇,是北川第二大场镇。这里地势较开阔,场镇虽未直接受到山体滑坡的冲击,但地震仍造成大部分房屋垮塌,人员死伤惨重。

县境东北的陈家坝至桂溪一线,是县内山体滑坡最严重的地区。陈家坝场镇虽未直接受到塌方的冲击,街道房屋仍毁损殆尽。

大地震使北川县西北的漩坪遭受严重破坏,次生灾害更使这个古老的场镇完全消失。地震造成漩坪下游唐家山大面积滑坡,形成一座长803米,宽611米,高82.65米~124.4米的堰塞体,堵塞了湔江河道,使河水迅速上涨,几天之后,就将漩坪场镇淹没于水中。

漩坪以西的禹里,是一座千年古城,1952年以前,北川县城一直设在这里。地震发生后,机关单位的楼房成为危房,居民陈旧的木屋则墙倒瓦落,成为废墟。其后,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上升,几乎将整个场镇完全淹没;堰塞湖泄流以后,整个场镇一片狼藉。

县内其他场镇在地震中也严重受损。

在广大农村,也不同程度受到大地震的破坏。全县60%以上的农房受损严重,需要重建,其余也因受到损坏需要采取加固措施。农村受灾最为惨烈的地区也在北川大断层一线。县城以北的大水村,由于唐家山一带大面积滑坡,全村80多人当场遇难,占当时在家人口的一半以上,很多人因在外读书、打工,才幸免于难。县城以东北的陈家坝一带,是全县滑坡最严重的地区。陈家坝乡的龙湾村,鼓儿山狂崩,将山下的鱼塘、农户推至数百米外的对岸;场镇西北的青林村,峡谷两边的山体崩塌,堵塞河沟,形成上百米深的堰塞湖;陈家坝以西的通宝村,以及曲桂公路对岸的小河坡至桂溪乡垭上一带的小河村、四坪村、大竹村、太洪村,滑坡造成好些村组、院落消失。陈家坝全乡18个村中14个村严重滑坡,遇难741人,受伤836人,数千人无家可归,无地可种。

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汶川特大地震前,北川已经建成以安北路、曲桂路、北茂路为骨干的较为完备的公路网络。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山体大面积滑坡,大部分桥梁受损,致使主干道公路无法通行,交通陷于瘫痪。

从安昌经擂鼓至县城曲山的公路,是北川通往省市中心城市的主要通道。大地震造成安县北川边界路段严重受损。在擂鼓大岩坊路段,掉落下来的巨石砸毁了过往车辆,将道路堵塞;任家坪至县城路段,堆积着从景家山翻滚下来的巨石,不仅车辆无法通行,连行人也难以翻越。

从县城经邓家、陈家坝至桂溪的公路,是县境东部的重要通道,离桂溪不远的垭上,防护罩材质能防水,防尘,又是至都坝公路的起点,因而曲桂路又是县城联系都坝河流域各乡的交通干道。地震造成县城小河湾段被山上掉落下来的巨石堵塞,阻断了曲桂路西端出口;县城至陈家坝、桂溪一带,是山体滑坡最严重的地区,公路也因塌方遭到严重破坏,龙湾、罗家塘等处的塌方长达数百米;陈家坝大桥垮塌,使公路拦腰中断;连接平(武)江(油)公路的桂溪大桥受损成为危桥,又使曲桂路东端车辆无法进入。

从县城曲山向西经漩坪至禹里的公路,是通往县境中西部各乡的唯一通道,从禹里往北的白草河流域各乡和往西的青片河流域各乡,均须经这条公路外出。大地震造成这条生命通道完全中断。县城北面龙尾山隧道两端的桥梁断裂。从龙尾山往上,因山体严重滑坡,路基大部被毁。黄土梁以上,垮塌的山体形成巨大的堰塞体,堵塞了湔江河道,造就了震惊世界的唐家山堰塞湖。自堰塞湖至禹里,随着水位上升,公路几乎全部没于水中,只有露出水面的路标和电杆,还指示着公路的走向。曲山至禹里公路中断,使县城西北广大地区以及平武县泗耳乡、松潘县白羊乡、茂县土门区一时成为孤岛。县内其余公路虽然受损相对稍轻,但因主干道公路中断,也因此陷于瘫痪。

大地震还使很多电杆倾倒折断,导致输电、通信线路全部中断,全县各乡镇全面停电,与外界失去联系。

规模企业遭受重创   县内规模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城、擂鼓、通口等地。通口离断裂带稍远,县内最大的水电站――通口电站才得以基本保全;位于擂鼓的木材综合加工厂、水泥厂都受到严重破坏,若只更换保险管而不查找故障原因,很可能造成其元件因过流过压而损坏,位于唐家山下游的苦竹坝电站、曲山电站以及位于县城茅坝新区的载能工业企业均遭毁灭性打击,以致无法恢复。位于桂溪东南面的县内唯一成规模的旅游企业――猿王洞风景区被完全摧毁。其余位于县城的工业企业全部遭到毁灭性打击,无法再恢复生产。

【抗震救灾概述】   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北川县城一片废墟,山川满目疮痍,群众两手空空。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下,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把抗震救灾作为全县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统一指挥部署,他们在废墟中挺起不屈的脊梁,高举旗帜,迎难而上,冲锋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用鲜明的党性表现凝聚全县人民的力量,带领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在血与火中谱写出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树立起了一座抗震救灾的不朽丰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共同塑造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

党中央关怀   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北川极重灾区极为关切,中央主要领导先后莅临北川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给灾区人民以巨大的鼓舞,若压缩机内残留有制冷剂气体,当拆卸配管时,会有制冷剂气体或冷冻机油排除,而引起伤害,极大地增强了大家战胜灾难的信心。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抵达北川查看灾情。上午,沿路不时可见滚石,温家宝驱车来到北川看望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在北川中学内,几支救援队伍正在紧张施工。地震造成教学楼倒塌,上千名师生被掩埋在废墟之下。温家宝环视四周倒塌的教室,神情凝重地说:“现在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救人。抢救人的生命是这次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紧时间,只要有一线生还的机会,就要用百倍努力”。随后,温家宝来到学校操场边的灾民安置点。他对围拢来的群众连声说:“别难过,别难过。你们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我和你们一样心情沉重,你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总理说:“我们失去了亲人,但活着的人得生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灾害面前,就是要有战胜灾害的决心。我们每个人都有双手,要共同努力,把房子盖好,把孩子培养好,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我相信这一代人,乃至子孙后代都会生活得越来越好。”

5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绵阳机场主持召开会议,与先期到达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共同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下午,胡锦涛赶赴受灾特别严重的北川。他望着县城的一片废墟,想到遇难的一万多人,双眼湿润。胡锦涛查看了伤亡最严重的北川中学,他手持扩音器说:“当前,抗震救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奋力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领袖真情简洁的话语,给了灾民力量,增强了大家重建家园的信心。在北川县擂鼓镇胜利村,胡锦涛走进救灾专用帐篷,关切地询问村民的受灾情况。他动情地对乡亲们说:“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损坏了你们的家园,我们和大家一样感到痛心。在严重灾难面前,我们要坚强,要有信心、有勇气。”

5月22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专机再赴四川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和参与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指挥抗震救灾工作。17时10分许,一抵达绵阳机场,温总理就改乘直升机前往北川禹里查看唐家山堰塞湖。总理告诉乡亲们:“现在威胁最大的就是堰塞湖,你们放心,我们一定把这个问题处理好。”

随后,温家宝又乘坐直升机来到擂鼓,驱车重返一周前查看过的北川中学,慰问正在喷洒药水的指战员和卫生防疫人员,叮嘱大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总理对当地干部和负责救援的部队负责人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其中三项工作比较紧迫:一是解决住的问题;二是解决卫生防疫问题,要坚决做到灾后无大疫;三是防范次生灾害,特别是防范堰塞湖溃堤造成新的损失。”

5月23日一大早,总理来到绵阳四○四医院看望接受治疗的受灾群众并慰问参与救治工作的医护人员。接着,总理又来到北川中学安置点以及绵阳九洲帐篷学校,看望已恢复教学的师生们。在北川中学高三一班,总理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多难兴邦。他对师生们说:“我们要记住这四个字。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我相信,受过灾难的人们会加倍努力”。总理勉励聚集在操场上的孩子们说:“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争分夺秒抢险救人   灾害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建立了科学有序的指挥救助体系,组织动员幸存的干部、医疗人员和受灾群众参与抢险救人,开展力所能及的疏散、自救工作;救援力量到位后,通过5万余名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累计搜救、转移群众15062人;协调各级医疗机构和全县的医疗人员1000多名,在擂鼓、曲山及县外的集中安置点设立20余个医疗救护点,对26916名受伤群众进行及时救治;各乡镇及时组织当地医疗卫生力量,对轻伤人员就地进行医治,对重伤人员及时转移到绵阳等地医院进行救治。全力开展抢险,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大量的山体滑坡,全县形成大小不同的16个堰塞湖,威胁着上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与部队的配合协调,围绕唐家山堰塞湖可能出现的溃坝情况,全力做好1.4万名群众转移撤离和巩固工作;建立预警预报制度、险情监测、预案演练制度,确保险情发生后能及时应对;在武警水电部队的支持下,经过20多个昼夜的奋战,成功排除唐家山堰塞湖险情,于6月11日顺利泄洪,成功实现了“零伤亡”目标;在部队和水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7个堰塞湖的工程排险任务。在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的帮助下,完成了县城河堤加固工程和擂鼓河堤疏导工程,及时转移了县城等地的危险化学品、爆炸品,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部队共同战斗,完成次生灾害引发的道路中断、群众被困、财产转移、洪涝灾害等各种应急排险任务。

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灾难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安居、安定、安全、安稳、安心”的要求,千方百计做好群众安置。面对14.2万群众住房损毁、无家可归的状况,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围绕“全力以赴抓安置、围绕安置抓恢复、抓好恢复促重建”的思路,把解决过渡住房问题作为最紧迫、最基础、最核心的任务来抓,尽快恢复受灾群众的家庭生活。采取了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相结合,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在县内外落实364个临时安置点,使全县14.2万名受灾群众及时得到临时安置。加强各安置点的管理和服务,确保受灾群众有人帮、确保受灾群众有房住、确保受灾群众有衣被、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确保受灾群众无疫病、确保受灾群众有安全保障。及时落实临时救助政策,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县累计为438296人次发放前三个月临时生活救助金13732.05万元,后三个月临时生活救助人数77621人,发放救助金5113.56万元;发放“三孤”人员救助金844人、102.3万元;发放遇难人员抚慰金3230.5万元;发放自建过渡安置房补助6011万元;农房重建永久房政府补助和农房维修加固资金53205万元。发放救助粮9000余吨,食用油近600吨,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全力保持灾后社会安定。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对4986户群众自建过渡房进行了加固保暖,发放棉被10多万床、棉衣裤40多万件、取暖用品近10万件,储备了300多万元的应急过冬物资和564吨粮油。

灾后防疫   为避免大灾之后发生大的疫情,县委、县政府把搞好卫生防疫,着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抗震救灾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实行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确保不留死角,彻底防疫。通过坚持联合作战、对重点部位重点施控等措施,出动卫生防疫人员和设备,对北川县城、北川中学等重点区域及17个场镇废墟采取滚动式高强度消杀;采取“点面结合、分片包干”的方式,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卫生防疫体系;按照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对13987名遇难者的遗体进行掩埋和火化;及时对10万余头猪、9000余头牛、4万多只羊、68万只小家禽的尸体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消毒面积达32万平方米。整合外援医疗队伍和本县医疗队伍力量,恢复了20个乡镇卫生院和110个村卫生站工作,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救灾款物的监管   在强化保障的同时,加强了救灾物资、资金的监管,通过张榜等形式,公开救灾款物接收发放情况,开展救灾款物专项监察和审计,严肃查处挪用、侵占救灾款物等行为。

大力恢复基础设施   震后,滑坡的山体,堵塞的堰塞湖,将北川的各个乡镇分割成为“孤岛”,交通、通信、水、电全面瘫痪。为顺利开展抗震救灾,县委、县政府整合各方力量,以抢通保通道路为重点,全力恢复基础设施,打通受灾群众的生命通道。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积极协调二炮部队、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武警交通部队第一总队、山东省交通厅等部门联合作战,抢通擂禹路、墩禹路、都白路、马桃路、县城绕城路等5条主要交通要道57公里;各乡镇积极组织当地机械设备和动员群众抢修乡内道路,共恢复了188条通村道路。全县建成灾民安置点应急供水工程43处,克服重重困难,在高山峻岭中架设饮用水管道,基本保证了全县饮用水困难地区9万多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采取恢复电网、利用小水电发电和发电机发电等方式,基本解决了20个乡镇的用电问题;基本开通了20个乡镇的移动通讯。全县及时开工建设了32所板房学校,配置了课桌椅、床等设备,确保了全县中小学校在8月20日全面复课,圆满完成高考任务。合理规划校点,启动了8所中小学永久性校舍建设。通过架设临时无线发射基站,解决了2万多户受灾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问题。

社会保障和就业   震后,县委、县政府将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社会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征收社会保险基金1.37亿元,支付“五险”待遇1.16亿元,提高了社会保障和抗风险能力。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供养“孤老”人员862名;采取福利院安置、山东读书或由亲戚、监护人监护等方式,妥善安置了685名“孤儿”;采取福利院安置和当地分散安置等方式,安置了全县454名“孤残”人员,兑现补助政策,进行一对一帮扶和关爱,为有劳动力的孤残人员创造了50余个就业岗位;将24890名因灾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纳入就业援助对象,22079人获得就业援助优惠证;开发5964个公益性岗位,拨付岗位补贴资金795.4万元;给“零就业”家庭1940余人和城镇就业困难对象1246人优先安排工作;对3419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资金471.2万元;落实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推进青年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2320人;开展受灾群众各类免费培训3837人;做好劳动力组织化输出转移,共转移输出农民工3.52万人;开展与山东省的对口就业援助工作,向山东省输出转移受灾群众1542人就业。

确保灾区社会稳定   灾后,北川面临着社会矛盾最多、困难群众最多、不稳定因素最多等严峻形势:有遇难、失踪学生问题,有众多的伤残人员问题,有其他地方没有的遇难民兵问题,有5个乡镇(含开坪)需要异址搬迁问题,有板房区3.5万人的就业问题,有1.5万人在临时安置房过冬问题,有企业恢复重建等等问题,面对这些严峻形势,全县广大干部勇于面对挑战,不怕困难,深入一线解决问题,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做好群众工作,有效地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

【灾后重建】   生产自救   灾后,北川县委想方设法恢复工农业生产,恢复旅游业发展、抓好项目建设,增强抗灾自救能力。全县组织基层干部群众抢收小春6.2万亩,抢种大春作物18.75万余亩。通口电站、启明星水电、规矩水泥、建诚木业、华晨矿业等12家企业已部分或全部恢复生产。积极推动旅游产业恢复发展。以建设安昌至北川老县城和九黄环线旅游经济走廊为重点,做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保护。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抓好中联建材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自然天堂茶业、石材等项目。想方设法促进就业。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积极加强个体工商户等受灾群众的劳务培训,增强他们的生产自救能力;加强与山东省协调,由山东各市提供就业岗位,解决了北川2000余人的灾后就业问题。

公路重建   汶川特大地震后,县交通局立即深入乡镇实地查勘,及时制定出抢修应急通道的方案。紧接着,又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在两个月内制定出了全县交通重建规划。

全县交通重建规划遵照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灾后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力求通过重建进一步完善灾区路网布局,加大路网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和服务水平,将灾后道路建设成致富路、发展路、生命路。

公路重建项目  按照重建规划,全县路网布局分为高速公路(通道)、省道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等三个层次;共新(改)建道路3455公里,新(改)建桥梁9994延米,新建独立隧道7000米,维修独立隧道192米,新建办公用房2座、养护道班房28座,新建码头8座、客运站场11个、农村客运招呼站160个。计划总投资179亿元人民币。

高速公路(通道):

新建绵(阳)九(寨沟)高速公路北川境内段20公里;

新建绵(阳)安(昌)快速通道永兴至安昌段28公里;

新建黄土至白马堰绕新县城一级公路10公里。

省道干线公路:

改扩建省105线成青路,起于安昌,经永安、麻柳湾、擂鼓、曲山、邓家、陈家坝、垭上桂溪,至北川平武界,全长57公里,其中安昌至任家坪段12公里按一级公路建设,其余按二级公路建设;

改扩新建省302线万阿路,起于含增,经香泉、永安、擂鼓、苏宝、禹里、墩上至北川茂县界,全长145公里,其中含增至永安26公里按一级公路建设,永安至擂鼓15公里与省105线重复,按一级公路建设,擂鼓至茂县界按二级公路建设;

恢复省302线曲山至禹里段24公里,按二级公路建设,形成连接老县城经唐家山堰塞湖至禹里的旅游公路;

修复省302线通口至邓家段18.5公里,连接省105线;

新增桂溪至茂县叠溪干线公路,起于桂溪垭上,经贯岭、都坝、白泥、开坪、小坝、桃龙、马槽、白什、青片至叠溪,全长203公里,按二级公路修建,形成县境内的北部通道,同时连接国道213线与省道105线;

改扩建省205线江油北川界至桂溪大桥段14公里,按二级公路建设。

农村公路(县道公路)

改扩建县道墩(上)青(片)路: 起于墩上,经坝底、马槽、白什至青片,全长39公里,与新增桂溪至叠溪公路重复24公里;

改扩建县道北(川)松(潘)路:起于禹里大桥,经开坪、小坝、外白、片口至北川松潘界,全长48公里,与新增桂溪至叠溪公路重复15公里;

新建县道墩(上)秀(水)公路:起于墩上,经落木园至千佛山北川安县界,长20公里;

新建县道锁(江)桂(溪)路:起于平武北川界,经贯岭至桂溪垭上全长19公里,与新增桂溪、至叠溪公路重复14公里。

此外,全县还新规划村道公路2582公里。

按照上述规划,未来北川新老县城之间,将有一级公路相连;从新县城至通口,从老县城东至桂溪、西北至茂县,均为二级公路。这几条交通主干道外与通往省市中心城市的高等级公路相接,空调清洗若发现有油渍,则说明有制冷剂漏出,应及时予以处理,以免长时间泄漏造成制冷剂的量不足,而影响空调器的制冷(热)效果,甚至造成压缩机损坏,内与乡村公路相通,将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为震后北川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永久性农房建设   灾后,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灾后农村建设永久性住房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农村建设永久性住房的45条政策措施,及时兑现建设补助政策。建立完善建材特供机制,建立建材市场,加强建材质量、价格监管。2008年,全县永久性农房建设开工23849户,占重建总户数的54%;加固维修23507户全部完工。

产业重建   大地震使全县工业企业遭受重创,旅游产业中唯一成规模的猿王洞景区被摧,小寨子沟等其他景区也因道路被而中断开发。

工业重建。大地震使县内原有产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却也因此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规划,未来的工业企业将集中在县境南部地区。在新县城,山东省援建的产业园区正在规划建设;在擂鼓,原有的两家水泥厂已恢复生产,中联公司投资7.2亿元人民币、日产5000吨的干法水泥生产线已开工建设;在通口,将继续兴建石材开采加工园区;在中西部,继续开发白草河、青片河流域的梯级电站。

旅游重建。大地震过后仅两个多月,县旅游局就聘请国内知名规划专家深入考察,制定出了全县灾后重建旅游总体规划,地震遗址博物馆等建设规划也已经完成。到2008年底,已具交通条件的以原县城为核心的地震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已启动前期准备工作。不久的将来,由新县城永昌镇经原县城地震遗址、唐家山堰塞湖、禹里、千佛山至小寨子沟,将构成一条自东南向西北纵贯县境的黄金旅游线,逐步实现用旅游业带动百业兴旺的目标。

新县城永昌镇:位于县境东南边缘,是一座体现羌族文化为主的地方特色文化的现代羌城,在选址规划阶段已受到广泛关注,建成后必将成为北川的标志。

原县城地震遗址:北川地震遗迹几乎囊括了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全部特征,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研究价值;而地震的惨烈更具有极大的震撼力。遗址将不仅让人直接感受到地震的巨大破坏力,还将展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感人的无疆大爱。

唐家山堰塞湖:坝体在原县城上游3公里处,尾水在禹里场镇,湔江支流白泥沟的尾水在桐子坝,全长24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堰塞湖,其间有漩坪场镇被淹没在水中。除了水上游乐项目,环湖旅游公路修通后将带动休闲度假项目的开发。

大禹故里――禹里:1952年以前的北川县城,属千年古城,大地震前已被列为县内以大禹文化为特色的重点旅游开发区。虽然场镇受地震及堰塞湖灾害破坏而毁灭,但震后先规划再建设的新城将更加美好,加上旁有唐家山堰塞湖环绕,必将成为受人青睐的旅游小镇。

千佛山:当年红四方面发起的千佛山战役牵制国民党川军14万多人,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为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千佛山有全国保存最完好的红军战斗遗迹,已规划有支线公路相通,山麓有千佛山战役纪念碑,沿交通干道有千佛山战役前线指挥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等遗址,这为旅游线增添了红色文化内涵。

小寨子沟:位于县境西北边缘,羌民族文化氛围浓郁、气候宜人的休闲度假胜地。

羌族文化保护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保护羌族古老文化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在大地震前,还确定课题组织人员进行专题调研,研究具体的保护措施。

2008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第二次到北川指导救灾时指示: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要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即使县城迁到新的地址,也要做好这种保护工作。总理的指示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更感到责任重大。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充分考虑了如何做好羌族文化的抢救与传承,使这种古老文化在震后的新北川得到弘扬。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来到北川,实地察看灾情,慰问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他指出:灾区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在任家坪村,贾庆林神情凝重地俯瞰北川县城。他动情地说:“北川县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我和大家一样心情沉痛。在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北川人民在废墟中顽强地站立起来,勇敢地投入抗震救灾斗争,全力以赴开展自救互救,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贾庆林特别指出:羌族同胞损失严重,在老县城的利用和新县城的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妥善安置少数民族受灾群众,增进各民族感情,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旅游重建规划中,突出强调了羌族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挖掘中保护、在传承中保护、在交流中保护、在发展中保护”的保护原则,要求新县城及旅游线上的建筑物要着重体现羌族风貌,小寨子沟更要把羌族文化作为景区的灵魂。

在城镇恢复重建方面,有关部门聘请专家制定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城镇规划建设导则》,对城镇房屋如何体现羌族特色进行规范;对口援建单位首批援建的全县各乡镇学校、医院及其他公共建筑中,都按要求突出了羌族特色;即将动工兴建的新县城则更是―座采用羌族传统建筑符号、运用现代理念设计、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建成的宏伟的现代羌城。目前,新老县城之间正在进行民居建筑的风貌改造,擂鼓镇猫儿石村则利用农房重建之机,集中69户村民按羌族传统石砌建筑的风格建起一个现代羌族聚居点―吉纳羌寨。

为了保护和展示羌族文化,在新县城将建设羌族民俗博物馆和民俗表演场所;还将建设类似民族文化村的活的民俗博物馆,科龙空调维修技术,1、空调主机加防护罩,动态展示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羌族文化的根在民间,从根本上说,保护羌族文化就是要保护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此,拟将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的青片河上游地区列为县内重点保护区,通过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之成为保护羌族文化的典范。

民族文化要靠人来传承和展示。大地震使县内一些从事羌族音乐、舞蹈的文化人遇难,却又造就了大批民族文化的热爱者。在大灾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有的召集羌族民间歌舞表演人员组建民间艺术团,通过节目的收集、整理、排练和演出,来实现对羌族歌曲、舞蹈、器乐、服饰等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有的组织灾民刺绣,既为灾民找到了新的经济来源,又使古老的羌绣工艺增加了传人;有的则利用业余时间到街道社区和集中安置灾民的板房区组织以跳羌族锅庄为主的群众文化活动。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将得到整合,形成合力,为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口援建 汶川特大地震后,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由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其前期的主要任务是安置灾民和抢通公路。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援建灾区过渡安置房工作高度重视,要求承担援建任务的各有关市、部门和生产企业,切实把援建过渡安置房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想方设法提前超额完成援建任务,力争使受灾群众尽早得到妥善安置。从5月24日起,山东全省先后共派出近8000名援建人员,全面展开了援建北川过渡安置房的工作。援建人员克服了余震不断、泥石流、唐家山堰塞湖溃坝危险以及连续暴雨袭击等困难,日夜奋战,以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建设过渡安置房。至2008年8月底,对口援建市共修建活动板房32876套。

山东的施工队伍参与抢通了桂溪至白坭、墩上至禹里的公路,保通桂溪至都坝、墩上至青片、禹里至片口,桂溪至陈家坝等地公路300公里,保证了救灾物资的运输。

临时安置结束后,灾后重建的工作又拉开了帷幕。在震后3年之中,山东全省将投入百亿元资金援建北川。

山东将援建任务分解落实到市,由山东省的17个市对口支援北川的20个乡镇。各市主动与对口援建乡镇紧密结合,组建援建联合指挥部,“市包乡,县包村”。即济南对口援建擂鼓和新县城,青岛对口援建曲山镇、陈家坝乡和新县城,淄博对口援建香泉乡和新县城,枣庄对口援建小坝乡,东营对口援建坝底乡,烟台对口援建漩坪乡和白坭乡,潍坊对口援建桂溪乡和贯岭乡,济宁对口援建马槽乡,泰安对口援建墩上乡,威海对口援建青片乡,日照对口援建桃龙乡,莱芜对口援建开坪乡,临沂对口援建通口镇,德州对口援建白什乡,聊城对口援建片口乡,滨州对口援建禹里乡,菏泽对口援建都坝乡。

对口支援的内容涉及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工程建设和监理等服务;建设和修复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和修复学校、医院、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修复城乡道路、供(排)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提供机械设备、器材工具、建筑材料等支持。

重建工作的前两年主要集中建设学校、医院、文化站等公共设施。在县境东南部的香泉、通口、桂溪等乡镇,公路很快抢通,为建筑材料运输提供了保障,援建进度也相应走在前面,其中香泉乡首批援建项目已经完工;在县境中西部,由于原县城以上路段被堰塞湖阻断,新抢修的应急通道车辆通行能力有限,以致影响了建设进程,但援建工程仍在奋力推进,所有援建的硬件项目都将在两年内全部完成。

【北川新县城迁址重建】   北川县城曲山镇处于两条活动断裂交汇处,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的震源主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从曲山镇穿过,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场地极不稳定;曲山镇又位于“V”字型中低山峡谷的河谷平坝,四周山体陡峭,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长期受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20世纪80年代,西面紧临县城的王家岩就出现了较大的山体裂缝,出于安全考虑,有关部门曾议将县城迁往擂鼓,然因该地水源困窘,加上资金难以筹措而作罢。汶川特大地震将曲山完全摧毁,地震引发多处崩塌、滑坡,大大加重了灾情,灾后治理难度也大,故而新的县城只得异址重建。

选址重建北川县城备受各级关注,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科学、安全、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展开规划建设新县城前期准备。5月14日,绵阳市规划局启动了异地重建北川县城的选址研究工作,5月18日,提出了初步意见;北川县委、县政府讨论后,决定邀请以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为主的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工作组,承担北川新县城选址及总体规划工作。5月19日,该工作组承担起了选址和规划建设北川新县城的任务。

有关专家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原则,对北川境内的擂鼓、安县境内的安昌、永安、桑枣四个场址进行了认真比选,解决的办法就是清洗冷凝器,经实地考察并综合有关方面意见,最后确定在安县安昌镇和黄土镇两镇之间东侧(距最近的活动断层4000米以上,位于安昌镇东南约2公里)异地重建北川县城。该址距老县城约24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35′00″~31°38′02″,东经104°26′15″~104°29′10″。总体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用地范围涉及安昌镇开茂村、东升村,黄土镇的红岩村、常乐村、温泉村、顺义村、红旗村及东鱼村。选址内除丘陵山地和河流水系等自然生态区域外,其他平坝区域主要是农业生态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少量小规模的工业。这里地势平坦,四周低山丘陵环抱,安昌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过,自然条件很好,适宜城镇建设,有利于北川灾后重建和未来的发展。

2008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北川县城异地重建的选址意见;11月9日,国务院批准了北川新县城的选址;12月2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北川视察时,亲自命名新县城为永昌镇。(李永富)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空调维修题库,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的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哪里好,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短期培训班,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地址,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哪里好,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牧野变频空调维修技术培训.(编辑:hnygdzxx888)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学校延伸阅读:在牧野想学变频空调维修去哪里学,在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真的好吗,牧野到哪里学变频空调维修,牧野哪里能学变频空调维修,牧野在哪里学变频空调维修,牧野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学校哪家好,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哪里好,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要多久能拿证,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要多长时间,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多久可以学会,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要多少钱,牧野哪有学变频空调维修的学校,牧野哪有变频空调维修学校,牧野一般变频空调维修学校学费,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学校学多久,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学费多少钱,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多少钱,牧野报个变频空调维修速成班多少钱,牧野最好的变频空调维修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速成班,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速成班,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一般要多长时间,牧野变频空调维修短期培训多长时间,牧野变频空调维修短期培训学校,牧野培训变频空调维修多少钱,牧野有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牧野哪里有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多少钱,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要多少钱,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费用,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中心在哪里,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中心电话是多少,牧野变频空调维修技术培训中心,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哪家学校最好,牧野哪家变频空调维修学校最好,牧野变频空调维修技术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学校收费标准,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怎么收费,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能相信吗,牧野哪家变频空调维修短期培训好,牧野变频空调维修技术培训学校,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哪家好,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要多久,牧野哪里可以培训变频空调维修,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多少钱,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牧野牧野哪有学变频空调维修的地方,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的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学校哪里好,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多少钱学费,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哪里最好,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多少钱,牧野变频空调维修速成培训,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哪个好,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牧野有名的变频空调维修培训中心,牧野短期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学变频空调维修到哪里比较好,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中心,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哪里好,牧野变频空调维修速成班学费,牧野变频空调维修短期培训,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

(整理: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教学特色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

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学校,牧野变频空调维修培训班

  • 扫码分享
  • 最新资讯
  • 热点资讯